≈≈四方光电688665≈≈维赛特财经www.vsatsh.cn(更新:21.08.31)
★2021年中期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主要业务及产品
1、主要业务
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
技术企业。公司构建了基于非分光红外(NDIR)、光散射探测(LSD)、超声波(Ult
rasonic)、紫外差分吸收光谱(UV-DOAS)、热导(TCD)、激光拉曼(LRD)、金属
氧化物半导体(MOX)等原理的气体传感技术平台,形成了气体传感器、高端气体分
析仪器两大类产业生态、百余种不同产品,广泛应用于空气品质、环境监测、工业过
程、安全监控、医疗健康、智慧计量等领域。
2、主要产品
(1)气体传感器
公司气体传感器通过提升所配套终端设备或系统的气体感知能力,促进其
安全、高效、智能运行,广泛应用于室内、车内、室外空气品质监测以及医疗健康、
安全监控等领域。随着下游市场需求不断涌现,公司产品种类持续拓展。
(2)气体分析仪器
公司气体分析仪器产品主要包括环境监测气体分析仪器、工业过程气体分
析仪器等。根据行业特点以及客户需求,公司提供从气体分析传感器模组、气体分析
仪器到气体分析系统的不同形态产品。
①环境监测气体分析仪器
a.温室气体排放分析仪
基于微流红外技术、双光束红外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分析仪能够有效检测C
O2、N2O、CH4等温室气体浓度,主要用于固定源温室气体排放监测。
b.烟气分析仪器
烟气分析仪器产品包括烟气传感器模组、烟气分析仪、烟气排放连续监测
系统(CEMS)及船舶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主要检测SO2、NOx、O2、PM的浓度,应
用于火力发电厂、炼钢厂、垃圾焚化厂等产生污染气体的工业企业等固定污染源及大
型船舶等移动污染源。
c.尾气分析仪器
尾气分析仪器产品主要是尾气传感器模组、尾气分析仪,主要检测燃油发
动机排放尾气中的NOX、CO、CO2、CnHm、O2的浓度,应用于汽车、工程机械的尾气排
放监测场景。
②工业过程气体分析仪器
a.激光氨逃逸分析仪
激光氨逃逸分析仪基于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对脱硝工艺出口
氨气浓度进行在线监测,实时准确反映氨的浓度。产品广泛应用于燃煤发电厂、铝厂
、钢铁厂、冶炼厂、玻璃厂、垃圾发电厂、水泥厂、化工厂等SCR或SNCR脱硝装置的
氨气逃逸排放监测和过程监测。
b.煤气分析仪器
煤气分析仪器产品包括煤气分析仪、煤气分析系统。基于非分光红外(NDI
R)、热导(TCD)、电化学(ECD)等组合技术,公司煤气分析仪的突出优势在于可
同时测量六组分气体浓度且无交叉干扰,已广泛用于冶金、煤化工、热处理等高耗能
领域的在线煤气成分和热值分析,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各种燃烧试验气体的取样分析
。
c.沼气分析仪
公司沼气分析仪器产品包括沼气分析仪、沼气连续监测系统,广泛应用于
工业沼气工程、城市餐厨垃圾沼气工程以及垃圾填埋场沼气生产、发电、提纯等过程
监测市场。
3、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健全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客户服务流程,实现从客户需
求收集、产品设计开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销售及客户服务的全流程控制。报
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1)盈利模式
公司从事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采取自主
品牌经营模式,具有独立、完整的经营体系。公司气体传感器产品具备与国内外同类
产品开展竞争的能力,所面向的高价值客户群体多为国内外细分市场的主要企业,分
布于空气品质、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安全监控、医疗健康、智慧计量等领域。
(2)研发模式
公司采用自主创新为主的研发模式,同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自主研发
主要解决公司所需核心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开发应用,公司通过持续不断的资金和人员
投入,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承担重大科研专项;主要采取预先研发和同
步研发相结合的研发模式,预先研发是为公司中远期的新技术、新产品进行预先研究
,解决平台性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同步研发是依托公司核心关
键技术,按照客户要求,与客户同步进行的产品开发工作。
同时,公司与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合作研发,解决公司在自主创新以
及新产业开拓中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深入研究的技术问题。
(3)采购模式
公司在综合考虑订单情况、生产计划和安全库存的基础上制定采购计划,
主要采用框架协议加订单执行的采购方式。为保证产品质量及供应商的稳定性,公司
制定了严格的供应商选择、评价及监控制度,已建立起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与供
应商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报告期内,对于部分供应相对紧张的原材料,公
司已采取策略性备货、国产替代、提升内部自产率等措施,有效降低供应链风险。
(4)生产模式
公司已制定了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公司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市场预测、项目立项、订单签订、计划分解、库存管
理、原料采购、生产实施、验收入库等各个流程均以产品为单位组织实施。公司产品
采取订单式生产为主、库存式生产为辅的模式,部分非核心加工工序委托外协单位加
工。
(5)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以直接客户销售为主、贸易商销售为辅的销售模式,秉承“销售
、研发、项目管理、客户服务”四位一体的销售策略,采用从技术方案、产品设计、
生产交付到售后服务的一体化经营模式,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报告期内,在国
内市场大力发展大客户及核心渠道销售;在国际市场加速实施“国际化”战略,进一
步提升欧洲、亚洲优势区域市场份额及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及北美市场。
(6)客户服务模式
根据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行业的客户特点,公司制定了不同的客户
服务模式。在气体传感器行业中,公司客户服务以研发、销售、项目管理及现场服务
构成;在气体分析仪器产业中,公司在推进从向终端使用者销售气体分析仪器到向设
备或系统制造商提供配套的转型,通过售前技术支持、售中技术培训、售后客户服务
的模式开展客户服务。
(二)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发展阶段
(1)“新基建+碳中和”双擎驱动,相关细分市场需求成为新增长点
以“5G、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的加速建设,为实时气体流量及成分分
析的在线监测提供了软硬件基础。从钢铁、冶金、煤化工、石化、天然气、生物天然
气工程等重要工业领域,到日常的生活起居、医疗健康等居民消费领域,都可以通过
先进传感技术实现万物互联,起到保障生产生活的安全和质量的作用,实现提升效率
、降低排放等社会效益,催生了各个不同领域对气体传感器及分析仪器的市场需求。
2020年9月,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中国将力争于2030年
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促使包括碳排放监测在内的碳交
易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不断涌现。根据生态环境部2020年12月发布的《2019-2020
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及有关文件显示,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参与者以发电行业2,225家企业起步,并将逐步纳入石化、化
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民航等高耗能行业。2021年7月27日,生态环境部办
公厅发布《关于开展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碳排放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的通知》,在河北、
吉林、浙江、山东、广东、重庆、陕西等七地开展将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试点
工作,要求在2022年6月底前,基本摸清电力、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重
点行业碳排放水平和减排潜力,还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以甲烷(CH4)、氧化亚氮
(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碳化物(PFCs)、六氟化硫(SF6)、三氟化氮
(NF3)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为主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碳排放监测基于MRV
原则(可测量、可报告、可检验),预计国内市场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线监测系统
的需求将呈现增长趋势。
碳排放监测是计算碳排放和碳补偿,实施“碳中和”行动的基础。碳排放
监测系统的核心是二氧化碳的核算,包括二氧化碳的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直接排放
即排放源直接排放出二氧化碳,而间接排放则指使用外购的电力和热力等所导致的温
室气体排放。直接排放产生的二氧化碳主要通过相关仪器设备对温室气体的浓度或体
积等进行连续测量,间接排放的碳排放量一般通过计算的方法获得。
碳排放数据的真实准确性是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点工作内容。随着国家相
关部门加强监督指导、加大对数据造假的处罚力度及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以及未来全
国碳市场交易主体数量的增加,碳排放监测的需求将持续释放,对温室气体浓度或体
积有关的排放监测仪器设备及当前烟气监测设备增加碳监测或能耗监控模块的投入将
进一步增加。
(2)传感器多技术路径叠加,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信息化成为主要
发展趋势
自20世纪70年代首个金属氧化物(MOX)半导体薄膜气体传感器诞生至今,
气体传感器经历多轮技术升级及工艺提升,形成了以半导体、催化燃烧、电化学、光
学、超声波、光电离子探测等为主的多技术发展路径。随着5G与物联网的快速发展,
气体传感器在智能家居、汽车、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发展迅速,对气体传感器的智能化
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具备自动检测、自动补偿、数据存储、逻辑判断、功能
计算等功能。
纳米、薄膜、厚膜技术等新材料制备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气体传感器实现新
功能提供了条件,如通过MEMS技术,能够在一个小型封装内集成气体传感、信号采集
、信息处理、校准数据存储、温度补偿以及数字接口等功能,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应用
正在助推气体传感器微型化的到来。
单功能气体传感器逐渐被复合型气体传感器取代,通过一款产品能够同时
检测多组分气体包括浓度、流量、温度、湿度、压力在内的多种特性,集成化的趋势
对气体传感器厂商的技术全面性及产品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终端用户体验的不断升级及消费习惯的逐渐改变,气体传感器要求具
有传输距离远、抗干扰性强、自适应性强、具有通信功能等特点,信息化也成为气体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3)国产化创新要求升级,全面技术平台以及核心供应链自主可控成为核
心竞争要素
我国气体传感器及分析仪器行业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在技术水平、应用场
景上,已能够向国际品牌发起挑战,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但相对于Sensirion(盛思
锐)、Horiba(堀场)等国际领军企业,我国企业在多技术整合、上游元器件研发及
制造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没有一种气体传感器和分析仪器技术可以适合所有
环节。同时气体传感器和气体分析仪器中的一些关键元件、敏感材料外购成本依然较
高,限制了产业的大规模应用。在当前竞争环境下,一方面,需要考量我国企业技术
平台化实力,即要求企业具备多种传感技术储备并能够同时利用多种技术为客户提供
综合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求企业针对上游元器件、敏感材料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
及前瞻的产业化布局,确保核心供应链自主可控。由此,拥有全面技术平台以及核心
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企业将在本轮竞争中能够快速占领市场并实现下游应用领域的
进一步开拓。
2、行业主要壁垒
气体传感器和气体分析仪器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较高的行业壁
垒,主要包括:
(1)技术壁垒
在“5G、物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气体传感器及高端气体分析仪
器企业对关键性技术的前瞻性研发成为其重要的竞争力,研发出平台化技术有利于为
客户提供完善的气体传感技术解决方案。要达到前者效果,需要对前沿技术保持足够
的敏锐度,同时需要对技术创新方案具有较强的研发组织和管理能力。只有对新技术
不断进行前瞻性预先研发,并兼具产线设计开发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
优势。此外,将核心技术或储备技术应用于新产品,需要对市场需求、产品性能与质
量、原材料、制造工艺等全环节把控,只有具备上述能力的企业才能在下游应用领域
某应用场景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时抓住机遇,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2)定制化壁垒
目前,气体传感器存在根据客户需求集成进行定制化的趋势,气体分析仪
器相关市场自身同样存在小批量、多品种、定制化的特点。对于定制化产品的销售过
程,不仅考验的是企业的销售能力,更是对研发设计能力、生产协调能力的考验。根
据精益生产模式的要求,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变化,增强对各类订单的承接能力,
能够有效提升产品质量的一致性、稳定性,有助于满足客户个性化的交付需求。新进
入企业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精益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由此较难以获得中高端
客户的订单。
(3)供应链与规模化制造壁垒
2020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增强我国企业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
力。在此背景下,有能力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的企业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实现零
部件自产,可以进一步增强原材料供应的自主、安全、可控能力,实现产品提质降本
目标。只有具备优秀供应链管控能力的企业才能够在产品质量、成本控制、交期管理
等方面取得先发优势。
拥有良好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是实现规模化制造的基础。根据下游终端客户
需求变化,能够适时调整产品设计或开展新产品研发,通过科学组织生产、提高人员
效率、优化批量制造工艺、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全方位打造规模化制造能力,能够
有效降低成本,同时确保长期稳定供应,形成“低成本、量产化”的壁垒。
(4)快速响应壁垒
气体传感器的下游市场覆盖行业众多、分散且个性化要求各有不同,在政
策法规、工业智能化水平及居民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下游市场需求持续
、高速更迭,这就要求生产厂商具备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尽可能缩短技术
开发、产业化转化及新产品面世的时间周期,否则可能面临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的
不利局面。只有拥有前瞻的研发创新能力、高效的供应链管理、精益的生产组织,以
及建立研发、销售、项目管理、现场服务组成的客户服务体系,方能快速响应,随时
可根据客户提出的需求,有针对性提供涉及研发、设计、生产、售后等全方位服务。
(5)客户资源与品牌壁垒
气体传感器及气体分析仪器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对于产品性能的稳定性、
一致性及客户服务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对候选供应商进行较长周期的评估认证,
方能进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客户更愿意与在业内形成良好口碑的生产企业进行持
续性合作。只有在不同应用领域积累大量的世界500强、国内外头部企业等客户资源
,才能不断地导入新产品、不断地拓宽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配套
服务;同时,良好的行业口碑需要企业在产品质量、人员素质以及行业经验等方面得
到业内大客户的充分认同与信任。对于新进入的企业,树立行业口碑、建立自有品牌
需要持续、大量的投入,在短期内难以达成。气体传感器及气体分析仪器厂商需要通
过可靠的产品质量、完善的技术体系、先进的科研水平和高水平的售后服务建立自己
的品牌声誉和知名度,而客户接受和认可的时间就形成一定的品牌壁垒。
(6)国际化壁垒
气体传感器及气体分析仪器的市场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欧洲、日本等地
区气体传感器产业发展时间较早,产品种类较为齐全,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近年来
,我国气体传感器产业快速增长,国内气体传感器优势企业逐步具备在境外市场与国
际领先厂商在境外市场开展竞争的能力。此时,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在境外市场具有举
足轻重的作用,拥有国际化视野及团队的企业,才能精准把握国际市场发展动态及国
外市场产品技术发展趋势,与国外客户深度沟通并做到快速响应,并能前瞻性地取得
国际产品认证及知识产权保护,为实现国际市场的突破打下坚实基础。企业的国际化
程度直接反映了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也构成了新企业进入本行业的主要壁垒之一
。
3、行业发展趋势
气体与居民的生存与健康、工业过程的安全与效率、能源交易与执法息息
相关。受消费者需求、环保政策、工业企业需求三大应用驱动力影响,气体传感新技
术、新产品、新的细分产业不断涌现。气体传感器及气体分析仪器市场规模及国产化
需求的扩大,为国内生产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近年来,气体传感器及气体分
析仪器行业在空气品质、安全监控、环境监测与工业过程、医疗健康、智慧计量领域
尤其在碳排放监测场景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碳排放监测
目前,国内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核算方法主要有三种,具体为通过连续监测
浓度和流速直接测量温室气体排放量,采用基于具体设施和工艺流程的碳质量平衡法
计算排放量,以及采用排放因子法计算。碳质量平衡法和排放因子法具有干扰多、误
差较大、成本较高的缺点,使用连续监测方式测量能够提供更加精准的数据。
2021年1月,以南方电网作为发起制订单位的中国标准化协会团体标准《火
力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在线监测技术要求》率先发布,适用于火力发电企业产生的
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在线监测,采用化石燃料(煤、天然气、石油等)为能源的工业锅
炉、工业炉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线监测可参照执行。
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确保我国碳交易市场正常高效运转
,结合国际成功经验,以在线连续方式为主导的碳排放监测业务有望迎来发展高峰。
(2)空气品质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
视。空气质量监测覆盖室内、车内、室外等主要应用场景,室内空气品质检测对象不
仅限于粉尘、CO2,还拓展至甲醛、VOC、氨气、氡等,产品功能也由单一检测对象升
级为可同时检测多种气体的集成化产品;气体传感器不仅可搭载空气净化器、新风系
统、空调等终端,还可应用于吸尘器、扫地机、油烟机等家电品类。气体传感器应用
场景的广泛性,以及每一应用场景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稳定性增长或某种机遇下的爆
发式增长,成为气体传感器行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亦对气体传感器企业的可持续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于2019年12月印发的《关于印发空气污染(霾)人
群健康防护指南的通知》,对于幼儿园、中小学校、办公室、室内健身场所等室内场
所,建议配置空气净化器,尽量降低PM2.5浓度;有条件时,可采用新风装置引入新
鲜空气,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目前,浙江、江苏等省份已要求在中小学教室开始
配备新风系统,带动新风系统市场需求进一步增加。
根据《住宅新风系统技术标准》(JGJ/T440-2018)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19)有关内容,室内CO2浓度不宜高于1,000ppm,通过CO2气体传感
器能够监控与调节室内空气质量,同时能够实现节能减排,才符合绿色建筑的有关标
准。
民用CO2气体传感器不仅能够应用于智能家居等日常场景,还有通过监测CO
2浓度判断室内人员聚集程度等新型应用场景。日本政府在疫情持续期间曾要求商场
等室内空间配置CO2监测仪来监测室内CO2浓度,根据室内CO2浓度差异,来判断室内
人员是否聚集,进一步采取通风换气或者疏散人群等决策。二氧化碳传感器的应用领
域日益广泛,为气体传感器行业快速发展来的新的增量。
车载传感器由最初的配套中高端车型逐渐覆盖至更广阔的车型范围,市场
需求量不断增加;车载激光粉尘传感器、CO2气体传感器可实时监测车内粉尘、CO2含
量,以按需激活车内通风净化系统;针对车内外空气环境,检测对象逐步扩展至甲醛
、VOC、香氛和负离子;MOX传感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灵敏度高、成本低等优点,
通过实时检测车舱内环境中CO/HC、NOX、SO2和NH3等氧化还原气体,实现对汽车空调
进气口的空气质量等级判定,并通过ECU实现自动控制空调的进气阀门来保持车内空
气新鲜度,已成为车内空气品质检测领域及智能家居、消费电子等成本敏感领域的首
选技术。
2018年7月,国务院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加
强扬尘综合管理”,尤其是施工扬尘及道路扬尘。目前,城市大气监测设备市场逐渐
从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领域向物料堆场扬尘、矿山扬尘等众多细分领域渗透。河北省
于2021年7月发布的《河北省2021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强化扬
尘精细化管理,加强物料堆场扬尘、矿山扬尘治理。室外空气监测系统及其配套的气
体传感器市场持续扩容。
(3)安全监控
近年来,国内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渗透率稳健提升,但新能源汽
车自燃、起火事故频发,使得电动车安全性成为公众重点关注的问题。2021年3月,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2020年全国汽车和消费品召回情况的通告》,2020年新
能源汽车召回45次,涉及车辆35.7万辆,其中因三电系统缺陷召回11.2万辆,占新能
源汽车召回总数量的31.3%。随着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的需求日
益增加,新能源汽车电池老化热失控实时监测传感器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准配置
。
“6-13十堰燃气爆炸事故”再次引起了人们对燃气安全的重视。在石油化
工、天然气领域,通常采用基于电化学、催化燃烧等原理的气体传感器对有毒气体、
可燃气体进行浓度监测,上述气体传感器具备结构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也存在着精
度相对不高、使用寿命相对较短的缺陷。基于微型NDIR红外技术的燃气泄露报警用气
体传感器在性能、使用寿命均具有优势,生产成本具有降低空间,逐步具备与基于催
化燃烧原理的气体传感器竞争的能力。燃气安全有关监管主体及监管标准明确后,用
于燃气泄露报警的微型红外气体传感器将迎来较大的市场空间。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减少高GWP制冷剂的消
耗,如欧盟MAC汽车空调指令、《欧盟含氟气体法规》以及美国的SNAP机制等。低GWP
新型制冷剂在冷链运输、商用及家用空调领域的应用前景广泛,为防止新型制冷剂燃
烧爆炸或者高压泄露产生窒息风险,新型冷媒泄漏监测气体传感器未来可能成为制冷
系统中的标准配置,亦面临较好的发展空间。
(4)环境监测与工业过程
2021年7月,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有望带动机
动车尾气分析仪器需求量进一步增长。2022年12月,所有生产、进口和销售的560kW
以下(含560kW)非道路移动机械及其装用的柴油机应符合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四标准
,新增便携排放检测系统(PEMS)测试要求以及氮氧化物控制等需求。
为符合机动车及非道路移动机械尾气排放检测标准,近年来机动车尾气后
处理系统产业迅速发展。公司发动机排放(O2及NOx)传感器是尾气后处理系统中的
关键零部件,目前国内市场主要由国际厂商垄断,国内需求严重依赖进口,具备发动
机尾气O2及NOx传感器自产能力的厂商正迎来广阔的国产化替代契机。
工业过程气体分析仪器用于工业生产流程中对所产生气体进行自动分析与
测量,重点为燃烧控制、废气安全回收、流程工艺控制和质量监测,所显示的数据反
映生产中的实时状况。公司研制的激光拉曼光谱气体分析仪可同时对多种气体进行全
量程的在线和实时检测,主要应用于煤化工、钢铁冶金、石油天然气、环保、电力等
行业;采用TDLAS技术研制的激光氨逃逸气体分析仪,适用于在线监测脱硝工艺出口
氨气浓度,为环保监测提供可靠数据支持,主要适用于燃煤发电厂、铝厂、钢铁厂、
冶炼厂、玻璃厂、垃圾发电厂、水泥厂、化工厂等SCR或SNCR脱硝装置的氨气逃逸排
放监测和过程监测。随着我国对节能降耗、治污减排和安全生产方面要求的提高,国
产化高端在线监测仪器刚性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5)智慧计量
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迅速增长,超声波燃气表成为智慧计量的主要发展
趋势。相比传统的膜式燃气表,超声波燃气表具有精度高、抗污染性能好、体积小等
优点,逐渐成为物联网智能燃气表的可靠选择;目前我国超声波燃气表核心计量模块
主要依靠进口,存在较大的国产替代需求。2021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
家标准委联合发布《超声波燃气表》(GB/T39841-2021),即将于2021年10月开始实
施,该标准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超声波燃气表的技术标准及监测方法,有利于推动国
内超声波燃气表传感器及配套仪器仪表产业快速发展。
(6)医疗健康
在医疗健康领域,气体传感器可搭载多种医疗器械终端,并不断切入到新
的应用场景,基于气体传感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也成为气体传感器及分析仪器厂商重
要的拓展方向。运用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气体传感器主要包括超声波氧气传感器、超声
波气体流量传感器、NDIR医疗EtCO2传感器、肺功能通气功能及弥散功能用气体传感
器及麻醉机用气体流量及成分传感器,上述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机、制氧机、
高流量氧疗仪、麻醉机和监护仪,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重症监护室(ICU
)、急救医疗服务(EMS)、院前急救、肺泡蛋白沉积症治疗(PAP)、经鼻高流量氧
疗(HFNC)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卫健委于2019年7月印发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
到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8.1/10万及以下;40岁及
以上居民慢阻肺知晓率达到30%及以上;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
群每年检查肺功能1次。随着各地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配备肺功能检查
仪等医疗器械,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也促使人们提高对肺功能的重视,对手持式肺功能
检查仪、肺功能定标筒、肺功能自动定标仪等医疗健康产品的需求保持增长。
4、公司所处行业地位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深耕气体传感技术领域,是国内气体传感器及高端气体分析仪器产业
中享有较高知名度、产品附加值较高的代表性企业,在行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
(1)持续技术创新,行业内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及影响力
公司专注于气体传感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是湖北省首批知识产权示范
建设单位,建设有湖北省气体分析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
。在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熊友辉博士及刘志强教授级高工两位创始人带领下,公司先
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及重点专项,合计获得106项专利,其中包括35项境内外发
明专利;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4项;获得湖北省专利金奖
1项。2021年5月,公司当选空气净化器(中国)行业联盟理事单位。公司参与了两项
行业标准的制定,其中《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激光拉曼光谱法》是国内天然气行业首次
使用激光拉曼光谱法进行天然气成分分析的行业标准,已于2019年3月1日实施;
《便携式甲醛检测仪》(T/CAQI140—2020)标准是中国空气净化行业联盟
发起、中国质量检验协会批准的团体标准,已于2021年2月6日实施。
(2)依托全面的技术平台及产品组合优势,持续开拓国内国际头部客户
公司具备较为全面的气体传感技术平台,产品已覆盖空气品质、环境监测
、工业过程、安全监控、医疗健康、智慧计量等领域,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产品组合,
公司产品已配套于飞利浦、大金、松下、美的、格力、海尔、海信、小米、TCL、莱
克电气、鱼跃医疗、捷豹路虎、一汽大众、一汽红旗、法雷奥、马勒、德国博世等国
内外知名品牌的终端产品。伴随着公司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依托精准营
销,公司具备持续开拓国内国际头部客户的能力。
(3)碳中和政策实施,助力企业新发展
公司在碳排放监测领域具有较好的技术与产业基础。随着碳中和政策深入
实施,对应的气体传感器及在线气体分析仪器市场需求将得到释放。公司早在2012年
就开始涉足碳计量业务,以工
业用气体传感器技术平台、工信部沼气工程物联网专项为基础,为大中型
沼气工程、生物质燃气工程、煤层气瓦斯气综合利用工程等诸多领域提供CH4和CO2等
气体质和量的计量装置,为清洁发展机制(CDM)和碳交易提供基础数据。在污染源
碳监测、大气碳监测、建筑及汽车碳监测领域,已积累大量核心技术与产品应用:
在污染源碳监测领域。公司基于微流红外、双光束红外、紫外差分吸收光
谱技术的气体传感器,可应用于对工业污染源的多种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监测,能够
同时测量CO2、N2O、CH4、SO2、NOx等温室气体和污染物气体;同时,公司基于超声
波、差压等原理设计的气体流量传感器可以用于温室气体流速和体积的监测。
在大气碳监测领域。以双光束红外、TDLAS等气体传感器技术为基础的气体
分析仪器,可应用于大气无组织排放的碳监测,能够监测企业生产过程中无法收集统
一排放的温室气体,测量厂界、园区的大气中CO2、CH4、SF6等温室气体,成为污染
源排放碳监测的有力补充手段。
在建筑及汽车碳监测领域。公司民用、车载级CO2传感器分别是绿色建筑和
智能座舱舒适系统中暖通空调(HVAC)控制的重要传感器,前述传感器可在确保安全
舒适的条件下,通过智能化(Smart HVAC)降低建筑及汽车的能耗,从而降低碳排放
。同时,传统空调制冷机器正在逐步采用新型低温室效应的高效制冷剂替代高温室气
体效应的氟利昂;对此,公司成功研发应用于车载、商用、民用的新型冷媒泄露监测
传感器,目前正处于国内外推广阶段,可有效防止新型制冷剂燃烧爆炸或者高压泄露
产生窒息风险。
(4)气体传感器系列产品在燃油车及新能源车领域发展势头强劲
公司气体传感器在燃油车及新能源车领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首先,
公司车载传感器进入产出期,产品应用范围从最初的中高端车型覆盖至更广阔车型,
获得的项目定点不断增加,且于2021年上半年逐步转化为订单。其次,随着车辆安全
监控类传感器需求日益迫切,公司积极开发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气体传感器应用场景,
例如电池老化热失控实时监测传感器、汽车空调R744制冷剂泄漏监测传感器等。公司
预计在车载领域将获得较好发展,带动企业价值进一步提升。
(5)超声波燃气表国家标准即将实施,募投项目有望带动公司取得跨越式
发展
国内的《超声波燃气表标准》GB/T39841-2021将在2021年10月开始实施。
该标准的颁布进一步明确了超声波燃气表的技术标准及监测方法,预计将为国内超声
波燃气表厂商的产品销售打开新的局面。具备超声波燃气表生产能力,尤其是核心部
件(超声波燃气表模块)自主生产能力的企业将在新政策条件下呈现出更强的市场适
应性及竞争力。公司在该领域具备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形成多项发明专利,实现了超
声波燃气表模块自产以及超声波燃气表的小规模销售,在该领域将面临较好的发展机
遇,带动其行业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现有核心技术
技术创新与积累是公司的立身之本,公司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承
担国家及省市级科技项目,构建了以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体系
。通过在气体传感技术领域持续不断的创新积累,公司已掌握了微流红外气体传感、
热电堆红外气体传感、光散射探测粉尘传感、超声波气体传感、电化学甲醛气体传感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技术、固体电解质传感技术、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气体传
感、煤成分及热值分析等核心技术,并基于此成功打造了一系列高品质气体传感器和
气体分析仪器产品,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医疗、环保、工业、能源计量等领域;
上述核心技术构成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核心技术的先进性
①微流红外气体传感技术
公司通过微流道设计、流量传感器防腐蚀设计、探测器内气体封装工艺等
自有技术,实现微流红外探测器的自主生产;在掌握探测器这一关键部件自产能力的
基础上,公司研制出机械调制红外光源、镀金气室等,从而实现微流红外气体传感器
国产化。为提高产品稳定性,公司在上述结构中增设热电堆或者热释电传感器作为参
考通道,修正因温度变化、光源老化、气室污染等原因造成的对测量信号的干扰。同
时,在已有微流红外探测器的基础上,设计开发的隔半气室微流红外探测器,克服了
水分干扰、采用单气室造成的测量稳定性差、采用独立双气室工艺结构复杂等问题,
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性。公司还通过合作研发掌握了MEMS微流芯片自主制备技术,形成
了微流量传感器的自产能力。
②热电堆红外技术
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新型热电堆红外气体传感器产业化的企业之一,公司
的非分光红外气体传感器于2004年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技术在总
体上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采用类金刚石镀膜红外光源和探测器局部恒温的红外气
体传感器技术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技术的先进性具体体现为:a微型化,公司
在光路模拟软件基础上,成功采用多次光路反射方法,在有限空间内保证了合理的吸
收光程。该技术使得公司热电堆红外气体传感器的微型化、低成本和批量生产成为可
能,大大拓宽了产品的应用场景。b双光源,公司创新设计红外光源分时调制、单热电
堆探测器的双光源热电堆红外气体传感器,实现参考通道分时测量,从而在确保实现
与双探测器热电堆红外气体传感器同样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了结构简
化,拓宽了应用领域。此外,基于此技术还实现了快速CO2响应、超低功耗等功能,
可用于车载粉尘传感器、制冷剂泄露快速响应和报警、超低功耗等应用场景。
③光散射探测粉尘传感技术
基于该技术开发的激光粉尘传感器通过自动修正技术避免了风扇转速变化
对探测器信号的影响,从而显著提高了测量精度,实现了传感器的低成本和长寿命;
通过自动粒子识别技术,实现了不同场景下不同分布特征粉尘浓度的合理反馈及不同
粒径粒子的多通道输出,使得粉尘传感器在PM2.5、PM10等不同尘源环境下,能够实
现与标准仪器(Belta射线法)近乎一致的测量结果,且具备自动温度补偿(可适应
零下30-70摄氏度、0-95%RH的工作环境,耐高低温性能提升)及良好的耐久性。
④超声波气体传感技术
基于该技术公司开发了超声波氧气传感器、超声波沼气流量计、超声波燃
气表、超声波肺功能检查仪等产品。以超声波燃气表为例,公司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模
拟,设计了一种L型的超声波气室通道,采用双阈值过零检测与数据选择算法技术,
解决了超声波信号传输受燃气组成、温度等因素导致信号幅值变化的问题,从而能够
精准确定飞行时间并计算流量,此外亦有效提高抗污性能,从而加强了超声波燃气表
的竞争力。为进一步提高超声波燃气表模块性能并降低成本,公司通过对不同压电陶
瓷片直径、厚度,基片的直径、厚度等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确定最优的探测器材料
以及结构尺寸,并进行相应的工艺方案研发,实现了高灵敏度超声波探测器的自主生
产。
⑤电化学甲醛气体传感技术
为排除醇类及温湿度对电化学甲醛气体传感器浓度测量的干扰,公司增加M
EMS工艺MOX传感器以及温湿度传感器,用于测量VOC类物质以及环境温湿度。同时,
根据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的运行状态数据,结合需要考虑的运行场景进行多传感器
信息融合,以输出准确的甲醛浓度数值。此外,公司还掌握单一传感器分时差减法、
双传感器实时差减法等甲醛传感器需要的关键材料以及传感器制备方法,以消除其他
气体以及温湿度干扰,使得电化学甲醛传感器更加可靠耐用。
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技术
MEM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器采用微电子技术的成膜工艺在陶瓷衬底
上淀积金属氧化物敏感层,利用敏感层下的电阻做加热器,利用二极管做测温元件。
目前基于该“三明治”结构的传感器,可以实现MEMS工艺的兼容与加工,解决了传统
固体电解质式气体传感器工艺兼容性差、器件结构复杂等问题。目前四方光电基于ME
MS工艺制备的MOX技术在VOC气体传感器及空气质量传感器(AQM:用于测量CO、NO2、
NH3、SO2等)已经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器、暖通空调(HVAC)以及汽车空气循环控制
等领域。
⑦固体电解质传感技术
四方光电基于多层陶瓷的固体电解质O2、NOx传感器芯片以及基于该芯片的
传感器封装及应用技术,已实现O2传感器所需核心元器件芯片的关键材料/工艺确认
和O2、NOx传感器封装小批量产,可逐步批量提供国产化的、性能可靠的尾气后处理
系统用传感器。在HTCC/LTCC材料制备技术、传感器丝网刷技术、陶瓷微型加热盘技
术、芯片式传感器封装等实现了共用技术储备。
⑧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气体传感技术
紫外吸收池技术:在进行气室设计时,采用了特殊的零部件连接结构,克
服了震动、温度变化造成的结构变化影响,确保了光学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生产调
试和运输;还能使得更多光通过测量气室,提高检测灵敏度。紫外光源控制器和紫外
光谱仪:公司自主研发了脉冲光源控制器、紫外光谱仪,并结合紫外吸收池技术开发
了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气体传感器模组以及气体分析仪,能够实现对SO2、NOx的直接测
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⑨煤成分及热值分析技术
该技术集成非分光红外气体传感器(针对CO、CO2、CH4和CnHm检测)、热
导H2传感器以及电化学O2传感器,并通过软件进行修正,得到准确的六组分浓度数据
并计算热值。该技术获我国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测量煤气成分和热值的方法”(专利
号:201110435862.3)以及美国、欧洲发明专利,并获得湖北省发明专利金奖。基于
该技术开发的煤气分析仪能够与昂贵的在线气相色谱仪作用相当,省却了载气等长期
耗材,并具备热值分析功能。
(3)报告期内部分核心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
报告期内,基于热电堆红外气体传感技术,公司自主开发的红外热电堆探
头实现小批量自主供应;基于MEM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技术,实现VOC传感器
小批量自主供应,车规级空气质量传感器(AQM)的技术可行性验证,基于固体电解
质传感技术,实现O2及NOx传感器的封装验证及小批量供应;基于光散射探测粉尘传
感技术,实现激光粉尘传感器测量精度提升,对PM10的测量精度由30%提升至20%以内
;基于电化学气体传感技术,对核心部件电极膜片材料进行优化升级,实现了电化学
甲醛传感器抗酒精干扰度由5%提升为2%以内;基于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气体传感技术,
对紫外烟气分析仪器核心部件(光谱仪)进行升级,辅以相关软件算法的优化,实现
对烟气中NO2的直接测量。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对原有产品进行性能提升改良,同时结合市场需求
进行新产品开发,获得的研发成果如下:
(1)气体传感器领域
基于非分光红外(NDIR)技术,研制出新型环保冷媒泄露监测传感器,在
冷链运输、集装箱远洋运输、商业楼宇及住宅制冷等多个场景中,实现对采用新型环
保冷媒的空调进行实时泄露监测,并为此建立了自动化的生产及标定产线;
基于超声波气体传感技术,研发出超声波传感器Gasboard-8500FS,能够有
效实现对气体浓度及流量的检测,应用于呼吸机、湿化氧疗议、大型制氧机等领域;
基于超声波时差法技术,对超声波燃气表整体功耗进一步优化;开发出燃
气表物联网平台,实现对燃气表集抄、远程控制及充值等功能;
基于直流负高压电离技术,研发出车载负离子发生器,可有效净化车内空
气质量,应用于汽车电子领域;
基于MEMS技术的空气质量传感器进行进一步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可实现对C
O、NO2、SO2、O3和NH3等多种组分气体同时在线监测,该技术可以用于对车载空气质
量传感器(AQM)的进口替代,也可以用于家电领域需要的VOC测量,同时还可以代替
寿命短的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用于大气空气品质的网格化监测;
基于多层陶瓷的固体电解质O2、NOx传感器项目已实现O2、NOx传感器所需
核心元器件芯片的关键材料/工艺确认,O2、NOx传感器封装小批量产,产线布局优化
后即可逐步批量为客户提供尾气后处理系统用传感器;
在拓展粉尘传感器差异化应用领域,成功研发并实现批量生产了一系列的
组合产品,包括可高精度测量PM10的激光粉尘传感器、以及集成空气质量多种参数的
新型激光粉尘传感器模块。
(2)气体分析仪器领域
针对碳中和、碳达峰的市场需求和机遇,基于微流红外和双光束技术为基
础,快速开发了CO2、CH4、N2O等温室气体排放分析仪,并实现分析仪的工艺导入及
量产;
针对工业过程对节能和安全监测的需求,开拓了基于TDLAS技术原理的气体
分析仪,包括原位激光过程气体分析仪和抽取式激光气体分析仪,并建立包含组装、
调试、标定、测试、检验的完整工艺流程的分析仪生产线;
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以及环保监测需要,研发出激光氨逃逸气体分析仪,可
有效运用于脱硝工艺出口氨气浓度的监测,已经实现工艺导入及量产;
针对冷链物流以及食品保存技术升级,基于非分光红外NDIR气体传感器技
术,开发了MAP顶空气体分析仪,能够有效实现对食品包装气体中CO2,O2,N2等含量的
检测,公司产品进入食品包装气体检测领域;
基于极限电流型陶瓷氧化锆芯片,完成了湿度&氧分析仪的开发及批量
试制,并建立了分析仪的生产线,产品可应用于烟气CEMS中湿度及氧气的检测。
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公司长期坚持技术研发创新和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获
得授权专利106件,累计获得软件著作权62件;报告期内,新增授权专利3件,新增软
件著作权4件。
注:“其他”项目中,本期申请的1项为1项PCT专利。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本期研发投入变动原因主要系研发人员薪酬、材料等直接投入增加所致。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4.在研项目情况
注:此处仅列示截至报告期末仍在研的项目。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1年上半年,公司坚持“1+3”发展战略,“1”即巩固并拓展公司的民
用空气品质传感器、车载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等已有产业,“3”即公司计划重点
拓展的智慧计量(超声波燃气表)、发动机排放(O2及NOx传感器)、医疗健康三大
市场领域。
依托“研发驱动应用、应用促进研发”技术创新闭环,秉承“销售、研发
、项目管理、客户服务”四位一体的销售策略,充分调动全体经营管理团队及员工的
主观能动性,逐步形成了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精准营销四个维度结合
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打造出高技术、低成本、量产化的战略格局,推进公司产品结构
优化、提升核心零部件自产率、拓宽下游应用场景,形成气体传感器和气体分析仪器
“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一)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373.33万元,同比增长121.34%;归属于
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395.61万元,同比增长216.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
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924.33万元,同比增长178.11%。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88,842.40万元,比年初增长151.97%;归属于母公
司的所有者权益72,272.81万元,比年初增长226.03%。
(二)主要业务情况
1、原有优势业务稳健发展,不断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1)民用空气品质气体传感器业务保持高速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民用空气品质气体传感器在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家用
空调等领域市场销售量进一步增加,其中CO2气体传感器和粉尘传感器作为民用空气
品质传感器的核心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34.35%、104.38%。上述销售收
入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智能家居领域市场需求旺盛及公司在前述领域的市场占有率进
一步提高。
此外,报告期内,公司依托气体传感器现有市场优势,致力于拓展油烟机
、吸尘器、扫地机器人等新型应用场景,既巩固了公司气体传感器产品的市场份额,
也便于公司在某一应用场景下游市场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时迅速抓住市场机遇、实现
快速增长。
(2)车载传感器进入产出期,销售收入增速较快
报告期内,公司车载传感器业务增速较快。一方面,原有项目定点已进入
量产期,为上半年贡献了一定的业绩增量;另一方面,公司新定点项目不断增加,如
新增捷豹路虎包括新能源车型在内的CO2传感器、PM2.5传感器项目定点数80余万个。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合计已获得13家车企20余个项目定点,累计获定点数量超过800
万个气体传感器,车规级MEMS空气质量传感器模块AQM(测量CO、NO2等多组分)已能
实现进口替代。2021年上半年,车载传感器业务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78.58%。
(3)气体分析仪器在新的应用领域取得进展
报告期内,公司在推动发动机便携排放检测系统功能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方
面取得较大进展。公司在“碳达峰”、“碳中和”促使碳排放监测需求增加的背景下
,公司气体分析仪器有望实现增长;公司研发出激光氨逃逸气体分析仪,用于工业脱
硝过程中氨气的检测;公司也正在加速开拓激光拉曼光谱气体分析仪在石油天然气、
页岩气、石化、大型煤化工等工业过程高端市场的份额。
2、稳步实施募投项目,有序推进三个新产业
(1)超声波燃气表
公司在超声波燃气表领域具备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及
发明专利,建立起超声波燃气表模块及整机的产品生产和质控体系,完成了产品的前
期研究和认证工作,在武汉总部以自有资金建立了生产线,并于2020年实现小规模销
售。
2021年上半年,公司在国际上积极开拓更多客户资源,已积累多家合伙伙
伴,销量稳步提升,在国内,公司积极协助客户进行相关认证,与客户建立密切联系
。随着国内超声波燃气表标准GB/T39841-2021将在2021年10月开始实施,公司在国内
超声波燃气表市场将面临较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公司超声波燃气表模块已实现自产
,加之系列提质增效措施,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公司位于浙江省嘉兴市嘉善
县的超声波燃气表募投项目于2021年5月开工,项目总建设面积约48,000平方米,可
以满足公司在超声波气体传感器及配套仪器仪表领域未来五年产能的需要。以超声波
燃气表系列产品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辅以供应链管理优势及产能规模保障,公司
有望在超声波燃气表模组领域实现进口替代、在超声波燃气表领域取得快速增长。
(2)发动机排放(O2及NOx)传感器及SOOT颗粒物传感器
随着“国六”标准的颁布及逐渐实施,发动机排放(O2及NOx)传感器前装
及后装市场持续扩容。目前,公司已经成立发动机(O2及NOx)传感器事业部,组建
了研发、生产及营销团队,发动机O2传感器已实现小规模销售,发动机NOx传感器取
得阶段性研发成果。此外,配套于柴油机的SOOT颗粒物传感器已完成产品前期研究工
作,初步建成产品生产和质控体系,预计2021年下半年能够对外提供样件。
(3)医疗健康气体传感器
报告期内,公司呼吸机、制氧机用超声波氧传感器的销售收入增长明显,
带动公司医疗健康领域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4.62%。为满足产能需求,公司新增一条
医用氧传感器生产线,同时对原有生产线进行了优化升级。此外,基于超声波气体传
感技术,公司研发出超声波传感器Gasboard-8500FS,能够有效实现对气体浓度及流
量的检测,可应用于呼吸机、湿化氧疗议、大型制氧机等领域。
3、推进国际化,进一步提升国际市场份额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外贸团队建设,巩固并扩展空气品质传感器的国际市
场份额,积极拓展车载传感器、超声波燃气表等外贸业务,拓展公司国际品牌知名度
。2021年上半年,外贸业务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9.24%。
4、深耕供应链管理与精益生产,实现产品提质增效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加强供应链管理,扩大零部件自产比率,不断丰富
零部件自产种类。同时,公司积极优化供应商结构,提高MCU等零部件国产替代率,
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基于粉尘传感器用的核心部件激光管、风扇的自产率分别
达到75.45%、72.59%,基于红外气体传感器用的探测器已能够自产,MCU等电子料国
产替代率达到78.73%。此外,公司持续对生产流程、生产工艺进行优化,进一步提升
生产效率及良品率,促使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
有重大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一)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的风险
2021年上半年,公司依托较为全面的气体传感技术平台,形成了气体传感
器及高端气体分析仪器两大产业生态,能够进入到诸多终端市场和具体应用领域,从
而最大化提升研发投入的产业转化效率和经济价值。未来公司将继续提升技术研发水
平和产业化应用能力。如果公司技术、产品不能保持现有领先地位或者新技术研发无
法先于竞争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将会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组建传感技术研究院,不断完善研发管理机制,促进研发成果
的快速转换;加强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及时掌握市场前沿动态和前瞻技术研发方向
,不断为公司发展储备核心技术。
(二)收入季节性波动的风险
受客户结构、业务特点、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公司的营业收入呈现一
定的季节性特征,并相对集中于每年第三、四季度。第三、四季度是国内雾霾高发期
,是“双十一”、“双十二”等促销购物活动集中季节,亦是下游空气净化等智能家
电的销售旺季,公司产品销量随之增加。公司存在因主营业务收入季节性波动带来的
业绩不均衡的风险。
应对措施:优化公司内部预算管理机制;加强技术创新及新产品研发力度
,拓展下游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车载、医疗、外贸等季节性波动较小的市场份额。
(三)MCU等电子元器件采购的风险
公司原材料采购中涉及境外采购,其中涵盖MCU等部件。如公司未来进口电
子元器件价格大幅上涨或汇率变动增加采购成本,公司又不能及时拓宽采购渠道以满
足零部件需求,或相应提升售价抵消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
影响;同时,若受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从欧美终端供应商的采购受到限制,而国
内由于产能受限而导致供给不足,均可能会导致公司的部分原材料短缺,研发生产流
程延误,甚至导致产品无法按期交付。
应对措施:优化原材料库存管理,加强供应商战略合作,保证原材料长期
稳定供应;对于部分供应相对紧张的原材料,采取策略性备货、实施国产替代、提升
内部自产率等措施,有效降低供应链风险。
(四)产品质量控制的风险
公司产品的应用领域广泛,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高。如果公司产品出现缺
陷或未能满足客户对质量的要求,公司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并可能对公司
的品牌形象和客户关系等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严格贯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及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有关
要求,有效保障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五)汇率波动的风险
公司在进口原材料、出口产品时,主要通过美元、欧元等外币进行结算,
汇率波动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及国际化业务的进一步
拓展,公司进出口购销业务涉及外汇金额预计有所增长。如果外汇汇率发生较大波动
,公司原材料采购涉及外汇资金部分未及时支付,或者公司因未能及时实现销售回款
或结汇导致期末外汇应收账款较高,均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制定《外汇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制度》,开展与国际业务收入规
模相匹配的外汇套期保值业务,尽可能地降低汇率波动风险。
(六)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随着下游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医疗健康、智慧计量等产业的发展,上游
气体传感器产品市场需求持续扩容,国内外企业市场竞争加剧。同时,随着环保产业
持续发展以及工业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气体分析仪器市场正吸引众多企业积极进
入。若公司不能进行前瞻性的行业预测或研发创新不能满足产品升级迭代的需要,可
能导致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
应对措施:持续关注全球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变化情况,加强研发创新与
产品迭代升级;加强供应链管理与精益生产,打造“高技术、低成本、量产化”的发
展格局。
(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的风险
目前,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疫情导致人民正
常生活、消费受到影响,或者工商业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将会对公司原材料采购和产
品销售产生不利影响。近期,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又出现蔓延之势,武汉市也相继出现
病例,如未能得到有效管控,可能存在要求停工停产的政策风险。
应对措施:高度关注疫情发展,对疫情进行密切跟踪和评估,积极配合有
关疫情防控措施,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各项安排,保障订单执行与交
付。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创新及先进性优势
公司专注于气体传感核心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为湖北省首批知识产权示范
建设企业,建设有湖北省气体分析仪器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企业技术中心。
凭借对包括光电材料、数字信号处理、电路设计、气路设计、光路设计、算法设计、
自动标定及光谱分析等底层技术的长期积累,公司已构建囊括非分光红外(NDIR)、
光散射探测(LSD)、超声波(Ultrasonic)、紫外差分吸收光谱(UV-DOAS)、热导
(TCD)、激光拉曼(LRD)、电化学(ECD)、固体电解质(SE)、金属氧化物半导
体气敏传感(MOX)等在内的全面技术平台。自成立以来,公司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
级及重点科研项目,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4项;已累计获得106项专利,其中包括35
项境内外发明专利,获得湖北省专利金奖1项,积累了大量的研发成果。在国内气体
传感器领域,公司掌握的气体传感器技术具有全面性和领先性。
2、产品种类丰富、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的优势
公司产品覆盖气体浓度、流量检测两个维度,可以根据客户需要提供集成
粉尘、CO2、甲醛等检测功能的定制化气体传感器产品;公司在气体分析仪器领域可
根据客户需要集成微流红外、热电堆红外、紫外差分吸收光谱等多种技术,形成综合
解决方案;公司亦在超声波燃气表、医用气体流量计等气体流量检测领域不断深化布
局。凭借自有技术及自产产品,公司能够快速响应订单需求,能够满足客户“一站式
采购”气体传感解决方案的诉求。
3、规模化生产和成本管控优势
凭借完整的产品体系、规模化生产能力和专业化质量控制体系,公司能够
及时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变化,调整产品设计或开展新产品研发,有效管控原材料采
购成本,通过科学组织生产、提高人员效率、优化批量制造工艺、提升生产自动化水
平,多方位降低生产成本。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激光气体分析仪器生产线及新增医用
氧传感器生产线,同时对原有医用氧传感器生产线、民用CO2传感器生产线、MOX传感
器生产线等进行了设备及工艺流程优化,扩大了公司主营业务竞争优势。其中公司医
用氧传感器产线升级后,日产能提升了317.67%。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质量认证体系,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ATF16
949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标
准开展经营。
同时,公司亦积极向上游关键零部件制造领域延伸,通过整合供应链进一
步提升成本管控能力。通过零部件自产范围的扩大及部分零部件自产比例的提高,有
利于公司进一步管控产品质量、降低材料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4、丰富客户资源积累的品牌优势
公司的气体传感器产品凭借性能优良、种类丰富、需求响应速度快等优势
,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和应用。公司秉承“销售、研发、项目管理、客户服务”四位
一体的销售策略,结合客户研发阶段的需求,积极布局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通过与
核心客户建立密切和互信的伙伴关系,公司能够在客户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内提供配
套服务,保持既有产品市场份额的稳定性,发挥品牌优势不断获取新客户,并在老客
户中推广新产品,另一方面也使公司更好地把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并为此进行相应
的技术、产品储备,从而能够针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参与到客户下一代产品的
同步研发中去,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
5、多应用领域强化抵御市场风险的优势
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空气品质、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安全监控、医疗
健康、智慧计量等多种领域,从而大大增强了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单一客户或
单一行业出现危机,并不会对公司业务产生严重影响。同时,公司产品涉及的下游领
域众多,也使公司具备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其中一个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就能给公司带
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公司密切跟踪气体传感技术领域的最新趋势,识别市场和客户的
潜在需求,未来将不断拓展自身产品的应用领域,赢得更多的高回报市场机会。
★2020年年度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长期以来,公司深耕气体传感技术领域,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气体传感技术
平台及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两大产业生态,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空气品质、医疗
健康、智慧计量、环境监测、工业过程、安全监控等领域。
(一)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0,790.64万元,同比增长32.00%;归属于上
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47.47万元,同比增长30.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
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8,081.47万元,同比增长41.59%。
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35,259.07万元,比年初增长47.67%;归属于母公司
的所有者权益22,167.66万元,比年初增长41.74%。
(二)主要业务情况
1.报告期内,公司在受疫情影响停工近两个月的情况下,实现营业收入30,
790.64万元,同比增长32.00%,主要得益于空气品质气体传感器及医疗健康气体传感
器的销售扩大。
2.空气品质气体传感器主要应用于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家用空调及汽
车舒适系统等领域,其中粉尘传感器和CO2气体传感器构成空气品质气体传感器的核
心产品,2020年销售收入均实现了较大增长,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5.58%、125.84%。
3.公司持续对汽车舒适系统传感器产品进行研发、产线投入,推动汽车舒
适系统配套传感器逐渐进入量产,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8.85%。
4.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提升了居民对肺功能的认知,作为呼吸机、制氧机
、麻醉机、肺功能仪、监护仪等医疗器械的重要部件,医用气体传感器市场需求扩大
,促使公司2020年医疗健康气体传感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7.43%。
5.环境监测领域产品销售收入同比下降33.29%,主要系机动车尾气排放检
测新政后,尾气分析仪器市场需求由井喷状态进入常态化发展阶段,公司凭借良好的
市场口碑和技术成本优势,与更多知名机动车检测设备厂商开展合作,尾气分析仪器
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在环境监测领域实现销售收入4,742.80万元
。
6.报告期内,安全监控领域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1.14%,主要系壁挂炉
用CO2传感器销售增加。
7.报告期内,公司外贸市场也实现高速增长,同比增长92.54%,主要系公
司积极拓展民用空气品质、汽车舒适系统等气体传感器领域的国际市场份额,公司国
际知名度、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
8.报告期内,公司毛利率47.16%,持续保持高位水平。公司持续推行供应
链管理、精益生产等提质增效措施,加快核心材料国产替代及自产速度。截至报告期
末,公司MCU等电子料国产替代率达到20.84%,激光管和风扇自产率分别达到50.14%
、37.63%。同时,受产品结构变化及产品规模化效应的叠加影响,产品综合毛利率持
续处于较高水平。
二、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风险
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气体传感器和气体分析仪器的技术研发和产
品应用。近年来,公司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气体传感技术平台,通过其协同效用和杠杆
作用,能够进入到诸多终端市场和具体应用领域,从而最大化提升研发投入的产业转
化效率和经济价值。未来公司将继续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和产业化应用能力。如果公司
技术、产品不能保持现有领先地位或者新技术研发无法先于竞争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
,将会对公司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核心技术人员流失风险
技术人才对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公司重视
人才的培养,建立起一支富有技术经验、敢于创新的技术团队。如果发生现有核心技
术人员流失,将会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收入呈现季节性波动特点
公司的营业收入呈现一定的季节性特征,一季度收入占比最低,四季度收
入占比最高,存在一定的季节性波动。第一季度受春节等传统节假日影响,公司产品
销量相对较低;第四季度是雾霾高发期,亦是“双十一”、“双十二”等促销购物活
动集中季节,是下游空气净化家电的销售旺季,公司产品销量随之增加。公司主营业
务收入呈现季节性波动,可能导致一季度、半年度出现季节性亏损或盈利较低的情形
,公司存在因主营业务收入季节性波动带来的业绩不均衡的风险。
2.产品质量控制风险
公司产品的应用领域包括家电、汽车、医疗、环保、工业、能源计量等,
上述领域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较高。如果公司产品出现缺陷或未能满足客户对质量的要
求,公司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并可能对公司的品牌形象和客户关系等造成
负面影响,进而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3.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在进口原材料、出口产品时,主要通过美元、欧元等外币进行结算,
汇率波动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未来期间,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及国际化业
务的进一步拓展,公司进出口购销业务涉及外汇金额预计有所增长。如果外汇汇率发
生较大波动,公司原材料采购涉及外汇资金部分未及时支付,或者公司因未能及时实
现销售回款或结汇导致期末外汇应收账款较高,均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
(五)行业风险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随着下游智能家居、汽车电子、医疗健康、智慧计量
等产业的发展,上游气体传感器产品市场需求持续扩容,国内外企业市场竞争加剧。
同时,随着环保产业持续发展以及工业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气体分析仪器市场正
吸引众多企业积极进入。若公司不能进行前瞻性的行业预测或研发创新不能满足产品
升级迭代的需要,可能导致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
(六)宏观环境风险
1.MCU等关键零部件境外采购的风险
公司原材料采购中涉及境外采购。采购原材料中涵盖MCU等关键部件。如果
公司未来进口零部件价格大幅上涨或汇率变动增加采购成本,公司又不能及时拓宽采
购渠道以满足零部件需求,或相应提升售价抵消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将对公司经营业
绩造成不利影响。同时,若受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影响,公司从欧美终端供应商的采购
受到限制,可能会导致公司的成本增加、研发及生产等流程延误,甚至导致产品无法
按期交付。
2.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相关风险
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已明显好转,但全球范围内疫情仍存在
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果疫情导致人民正常生活、消费受到影响,或者工商业活动无法
正常开展,将会对公司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产生不利影响。
(七)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八)其他重大风险
二、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气体传感器是用于气体浓度、流量等指标的检测,下游应用领域众多,包
括智能家居、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设备、工业过程、环境监测等,其终端客户
覆盖行业广阔,搭载终端产品丰富。依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基础数据,测算出2016-202
1年气体传感器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3%左右,2020年我国气体传感器份
额占整体传感器市场近1/3,规模在600亿以上。
在气体传感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方面,国内企业半导体和催化燃烧传感器研
究及产业化发展较成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国内
厂商在电化学气体传感器、红外气体传感器等领域起步相对较晚,缺乏系统、深入的
研究,相较于CityTechnology、Amphenol等国际厂商而言品牌影响力较弱。近年来,
国内在光学粉尘传感器、红外气体传感技术方面取得了国际竞争优势。以光学粉尘传
感器为例,在雾霾影响下,空气净化器市场需求爆发,原由日本厂商生产的LED粉尘
传感器仅可粗略显示净化效果等级,不利于空气净化器智能控制。为此,国内企业开
发了采用风扇取样的低成本激光粉尘传感器,搭载此类产品的空气净化器可显示准确
的PM2.5浓度。此后,具备CO2、VOC等气体传感器供应基础的国际企业也先后推出了
该产品。得益于先发优势、市场需求规模以及完备产业链,国内企业在激光粉尘传感
器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方面处于有利地位,且凭借在粉尘、CO2、VOC气体传感器配套
领域的组合策略,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
国际上气体传感器企业如CityTechnology、Figaro、SGX、Bosch、Sensiri
on、AMS等。目前,在国际化背景下,国内气体传感器企业较国外企业而言规模较小
,但在气体传感方面具备较强的技术积累,因而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公司作为我国
气体传感器行业中享有较高知名度、产品附加值高的代表性企业,在气体传感器市场
面临广阔的发展空间。
气体分析仪器是指能够测量并输出混合气体中不同气体成分浓度的仪器,
根据应用需要,还可同时提供温度、压力、流量等信息。随着I/M制度、“国六”“
非四”等环保政策的颁布和逐步实施,环保政策呈现趋严趋势。下游客户对尾气分析
仪器、烟气分析仪器需求不断上涨。此外,在物联网的带动下,智能化和工业化不断
深度融合,工业自动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业过程气体分析仪器下游市场需求持续扩容
,气体分析仪器产业出现旺盛增长趋势。
在烟气分析仪器领域,Horiba、Simens、Fuji、ABB为代表的国际厂商拥有
雄厚的工业分析设备生产基础、产业链较长、整体规模较大,提供的分析仪器产品品
质较高、价格也较高,主要面向对价格敏感度低的大型工业企业、污染源企业及国内
环境监测设备集成商等。国内企业包括雪迪龙、聚光科技、杭州泽天、四方光电等,
这些企业近些年来成长迅速,能提供性价比较高的产品,主要客户为受环保部门重点
监管的污染源企业以及具有环境监测需求的政府部门。
在工业过程气体分析仪器领域,生产企业数量不多、规模较小,石油化工
、天然气等高端市场长期由Siemens、ABB、Sick-Maihak等公司垄断。近年来,国产
中高端过程气体分析仪器开发取得了显著进步。我国主要工业过程气体分析仪器企业
包括聚光科技、川仪股份、四方光电等。
在尾气分析仪器领域,包括南华仪器、安车检测、浙大鸣泉、四方光电等
在内的企业在国内的I/M领域占据主要市场,但在发动机研究、发动机排放认证、便
携发动机排放监测系统PEMS等产业链上游高端领域,所需尾气分析仪器仍主要依靠进
口,这些产品的技术难点在于集成红外、紫外、氢火焰离子探测、顺磁等多种原理的
气体分析仪器以及复杂的气体取样系统,存在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这个市场被Hori
ba、Bosch、AVL、Sensors等厂商垄断,国内急需取得突破。
(二)公司发展战略
1.“1+3”战略
公司依据外部环境和自身经营实力,制定了“1+3”发展战略,“1”即巩
固并拓展公司的民用空气品质传感器、汽车舒适系统用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等已有
产业,“3”即公司计划重点拓展的智慧计量(超声波燃气表)、发动机排放(O2及N
Ox传感器)、医疗健康三大市场领域。
(1)依托已有产业方向,实现产业上规模
1)拓展空气品质气体传感器原有市场份额,积极开辟新的应用场景。在民
用空气品质领域,居民对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空调等舒适、智能家电产品,需求
量不断增长,带动上游气体传感器市场持续扩容。同时,头部智能家居企业客户智能
化家电配套种类和规模快速增长,为上游气体传感器搭载新的应用场景提供了良好的
机遇。公司将继续发挥在粉尘传感器、CO2气体传感器、甲醛传感器等气体传感器搭
载智能家居的现有优势,不断增加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空调等终端搭载比例,同
时,与头部客户企业保持深度沟通,强化并拓展如油烟机、吸尘器、扫地机等新的应
用场景。
2)依托技术基础和质量体系,做大做强汽车舒适系统配套传感器产业。201
6-2019年,公司在该市场以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为主,2020年汽车舒适系统配套传感器
逐渐进入量产。未来,公司一方面将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的汽车厂家定
点。同时,加速开发MEMS的MOX空气质量传感器(测量CO,NO2等),实现进口替代;
另一方面,积极开发针对新能源汽车背景下的气体传感器应用,例如电池老化热失控
实时监测传感器、汽车空调R744制冷剂泄漏监测传感器等。3)开发与市场并举,拓展
气体分析仪器等高利润产品市场份额。在气体分析仪器领域,公司将巩固环境监测领
域既有优势,进一步提升烟气、尾气分析仪器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基于公司传感器
技术平台,加快开发发动机便携排放检测系统(PEMS)、发动机实验室排放检测系统
等新高端产品,延伸在尾气排放监测领域的产业链条。此外,加快解决激光拉曼光谱
气体分析仪在不同行业的应用问题,开拓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石化、大型煤化工等
工业过程高端市场。
(2)做好三个新领域,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
1)依托超声波测量技术优势,加快超声波气体传感器和燃气表项目落地。
超声波燃气表是公司重要的募投项目。目前已建立起产品生产和质控体系,完成了产
品的前期研究和认证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公司将在规范使用募集资金
的基础上,建设300万支超声波气体传感器及100万支配套仪器仪表生产项目。项目实
施后,预计税后内部收益率约为21.22%,税后投资回收期为5.03年,年均利润总额为
1.74亿元。
2)推动发动机排放O2/NOx传感器开发,实现进口替代。随着“国六”标准
的颁布及逐渐实施,O2及NOx传感器前装及后装市场持续扩容。目前,发动机O2及NOx
传感器的主要市场份额由境外厂商占据,国内需求严重依赖进口。为降低对境外厂商
的依赖程度,我国具备发动机O2及NOx传感器自产能力的厂商迎来广阔的国产化替代
契机。
3)拓展核心气体传感技术在医疗健康产业的转化应用。公司将不断完善超
声波气体传感、微流红外传感、红外双光束气体传感等核心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拓
展应用,逐步形成制氧机配套氧传感器、肺功能检查仪、呼出一氧化氮分析系统、综
合肺功能仪、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等多元化产品布局,为健康呼吸全病程解决方案
提供完备的气体传感技术保障。
(三)经营计划
2021年是公司上市后的第一年,规范运作、持续盈利、回报股东是公司的
主要目标。董事会将抓住上市的契机,继续发挥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组织和领
导公司经营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切实履行勤勉尽责的义务,努力争
创良好的业绩回报股东。
1.巩固并拓展现有产业规模
(1)在民用空气品质气体传感器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公司将继续发
挥在粉尘传感器、CO2气体传感器、甲醛传感器等气体传感器搭载智能家居的现有优
势,不断增加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空调等终端市场的份额,同时,与头部客户企
业保持深度合作,强化并拓展如油烟机、吸尘器、扫地机等新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
高空气品质传感器市场占有率,促进销售额持续稳定增长。
(2)在汽车舒适系统传感器市场,逐步进入产能爬坡期,为2021年贡献产
值增量。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已获得13家车企共20个项目定点,获定点数量77
6万个传感器。2021年,公司一方面将积极与各车企保持合作,不断拓展定点项目数
量,进一步提高产品产值。同时,进一步加强产能建设,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产
品较高质量、较大批量生产及销售。此外,加速开发MEMS的MOX空气质量传感器(测
量CO,NO2等),实现进口替代。另一方面,积极开发针对新能源汽车背景下的气体
传感器应用,例如电池老化热失控实时监测传感器、汽车空调R744制冷剂泄漏监测传
感器等。
(3)在气体分析仪器领域,提升销售额,继而贡献高利润。公司将巩固环
境监测领域既有优势,进一步提升烟气、尾气分析仪器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基于全
面技术平台,加快开发发动机便携排放检测系统(PEMS)、发动机实验室排放检测系
统等新产品,延伸在尾气排放监测领域的产业链条。此外,加快解决激光拉曼光谱气
体分析仪在不同行业的应用问题,开拓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石化、大型煤化工等工
业过程高端市场。
(4)在智慧计量领域,形成批量销售,为2022年产值打下基础。2021年,
公司一方面将积极与合作企业保持沟通,实现产品批量生产、销售。另一方面,公司
将规范使用募集资金,按照计划积极开展产能建设。同时,公司将通过协助客户建立
现场应用示范等方式,积极进行市场拓展。此外,公司将继续巩固和加强超声波传感
器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优化硬件、结构、软件算法、电路设计等,努力实现提质增效
目标。
(5)在发动机排放(O2及NOx传感器)市场,推出产品上市,形成小批量
收入。截至报告日,公司NOx传感器尚处于研发阶段,O2传感器已进入小批量试产阶
段。公司一方面将继续加强NOx传感器的技术及产品研发,另一方面将积极开拓发动
机O2传感器项目市场,推动发动机O2传感器量产及小批量销售。
(6)在医疗健康领域,巩固提升现有份额,加快布局新产品研发。公司将
巩固并提升制氧机配套市场占有率;加大在呼吸机、麻醉机、监护仪等更广阔医疗器
械开拓力度;推动提升肺功能检测仪在医疗机构、社区及家庭的配置率。
2.以技术为核心,持续自主研发创新
公司将在“1+3”战略的指引下,进一步夯实在空气品质传感器、汽车舒适
系统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方面的技术优势,进一步加强在超声波燃气表、发动机排
放检测、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推动公司战略高质量发展。此
外,视自有条件发展情况和市场环境变化趋势,开发新的技术和产品,丰富公司核心
技术平台和产品线,拓展主营业务新市场。
3.深耕供应链体系及精益生产,实现产品提质增效
为进一步管控产品质量,实现提质增效,公司将继续提高上游探测器、激
光管、风扇等零部件自产率;积极优化供应商结构,提高MCU等零部件国产替代率,
增强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通过对生产流程、工艺条件的深入研究,组织技术人员改
进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保障产品质量。
4.推进募投项目建设,夯实业务基础
随着市场领域和市场区域的不断拓展,产能是制约公司发展的瓶颈,公司
上市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现有产品产能的扩建以及新产业的布局。公司将逐步启动气体
传感器与气体分析仪器产线建设项目、新建年产300万支超声波气体传感器与100万支
配套仪器仪表生产项目、智能气体传感器研发基地建设项目、营销网络与信息化管理
平台建设项目,提高公司研发水平以及营销网络信息化水平,同时增强产能保障。
5.巩固并拓展外贸业务
2021年,结合公司业务规划及外贸业务发展情况,计划加强外贸团队建设
,扩充外贸团队规模,巩固并扩展空气品质传感器的国际市场份额,积极拓展汽车舒
适系统传感器、超声波燃气表等领域的外贸业务,增加外贸收入,扩展产品国际知名
度,提升公司品牌影响力。
6.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021年,因公司的发展需求,计划扩大公司技术及业务管理人才队伍,招
聘和培养一批掌握材料、机械、电子、软件等跨领域、多学科知识的技术人才,以及
储备能够了解客户需求、生产工艺、产品特征,具备项目实施经验和沟通能力的项目
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的中高端人才。持续优化激励机制,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责任
感,稳定人才队伍。同时,建立科学长效的培训机制,为公司高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
7.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强化内控管理
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强化内控管理,建立并完善更加规范、透明的
上市公司运作体系,加强内控管理制度的落实,全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管理层工
作进行有效及时的检查与督导,促进和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增强企
业的风险防范能力。
8.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公司进入资本经营和产品经营并重的时代,投资者是公司发展的重要力量
。公司将以董事会办公室为窗口,通过上证e互动平台、投资者咨询热线、投资者说
明会、邮箱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做好与投资者沟通,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
范性文件的要求,持续规范披露信息,加深投资者对企业的了解和信任,确保信息披
露的及时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上述仅为公司2021年经营计划的前瞻性陈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
性承诺,也不代表公司对2021年度的盈利预测,能否实现取决于市场状况变化等多种
因素,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投资者对此应当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
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自成立以来,公司在专业技术团队的带领及完善管理体制的保障下,形成
了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精准营销四个维度的核心竞争力,逐渐打造出
高技术、低成本、量产化的战略格局,从而形成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
力。公司拥有的主要竞争优势如下:
1.自主研发和持续创新优势
公司技术团队汇集了一批行业内高层次研究人才。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
总经理熊友辉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热能工程专业,拥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工
商管理硕士学位,为正高职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北省突出贡献
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
事。公司创始人、副总经理刘志强先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业,
为正高职高级工程师,是空气净化器(中国)行业联盟专家委员会技术专家。
公司以湖北省气体分析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省级企业技术
中心为依托,通过长期培养和引进,组建了具有创造力的研发技术团队。截至2020年
12月31日,公司研发人员数量达到129人,同比增长21.70%,人员背景覆盖物理、光
学、材料学、电子工程、工业自动化、机械设计、软件工程等专业,形成了一支在气
体传感器及气体分析仪器研究开发方面具有较强理论功底和丰富开发经验的队伍。
2.技术先进性优势
公司及子公司湖北锐意均为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工业强基工程“一条龙
”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已合计获得104项专利,其中包括34项境内外发明专利,并获
得国家重点新产品4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4项,获得湖北省专利金奖1项。
经过长期潜心研发,公司已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气体传感核心技术平台,拥
有包括非分光红外(NDIR)、光散射探测(LSD)、超声波(Ultrasonic)、紫外差
分吸收光谱(UV-DOAS)、热导(TCD)、激光拉曼(LRD)在内的技术积累,构建了
较为完整且定位高端的气体传感技术体系,尤以光学技术最为突出。通过上述技术平
台,公司能够凭借一项技术或多项技术的组合进入到诸多终端市场和具体应用领域,
从而最大或提升研发投入的产业转化效率和经济价值。
目前,公司已储备有智能超声波燃气表关键技术、MEMS微流红外气体传感
技术、激光拉曼光谱气体分析技术、MEMS工艺的MOX气体传感技术、呼吸机麻醉机用
气体传感技术、微型电化学气体传感技术、高温共烧瓷技术、发动机O2及NOx传感器
技术、柴油颗粒物过滤器用SOOT传感技术、高温传感器封装技术、油烟检测技术、新
型电化学甲醛传感技术等核心技术。未来,凭借前瞻性战略部署、长期积累的核心技
术及产业化转化能力,并借助产学研合作单位的力量,公司将在气体传感领域持续突
破,推动我国气体传感器及气体分析仪器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3.产品种类丰富、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的优势
公司产品覆盖气体浓度、流量检测两个维度。公司可以根据客户需要提供
集成粉尘、CO2、甲醛等检测功能的定制化气体传感器产品;公司在气体分析仪器领
域可根据客户需要集成微流红外、热电堆红外、紫外差分吸收光谱等多种技术、形成
综合解决方案;公司亦在超声波燃气表、医用气体流量计等气体流量检测领域不断深
化布局。凭借自有技术及自产产品,公司能够快速响应订单需求,能够满足客户“一
站式采购”气体传感解决方案的诉求。
4.规模化生产和成本管控优势
凭借完整的产品体系、规模化生产能力和专业化质量控制体系,公司能够
及时根据终端客户的需求变化,调整产品设计或开展新产品研发,有效管控原材料采
购成本,通过科学组织生产、提高人员效率、优化批量制造工艺、提升生产自动化水
平,多方位降低生产成本。报告期内,公司建立了完备的MEMS生产线和TO自动化封装
产线,显著提升了MOX传感器、红外光源、热电堆/热释电传感器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
能力,扩大了公司主营业务竞争优势。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质量认证体系,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ATF16
949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标
准开展经营。其中,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全称为“质量管理体系-汽车行业生产件
与相关服务件的组织实施ISO9001的特殊要求”,是基于ISO9001的基础,加进了汽车
行业的技术规范,认证标准非常严格。该质量认证对于公司在保证较高产品质量的基
础上,进一步提升车载领域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公司亦积极向上游零部件制造领域延伸,通过整合供应链进一步实
施成本管控。公司于2015年自建SMT贴片生产线,通过多年调试与验证,逐渐形成稳
定的表面贴装技术,为严格控制产品合格率提供了有效保证。报告期内,公司激光管
自产占比已达50.14%,同比增长42.77个百分点,风扇自产占比已达37.63%,同比增
长34.45个百分点。关键零部件自产比例的提高,有利于公司进一步管控产品质量、
降低材料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5.丰富客户资源积累的品牌优势
公司的气体传感器产品凭借性能优良、种类丰富、需求响应速度快等优势
,得到客户的广泛认可和应用。通过与核心客户建立密切和互信的伙伴关系,公司能
够在客户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内提供配套服务,保持既有产品市场份额的稳定性,并
发挥品牌优势不断获取新客户,另一方面也使公司更好地把握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并
为此进行相应的技术、产品储备,从而能够针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参与到客户
下一代产品的同步研发中去,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
6.多应用领域强化抵御市场风险的优势
公司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医疗、环保、工业、能源计量等多种
领域,从而大大增强了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单一客户或单一行业出现危机,并
不会对公司业务产生严重影响。同时,公司产品涉及的下游领域众多,也使公司具备
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其中一个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就能给公司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公
司密切跟踪气体传感器领域的最新趋势,识别市场和客户的潜在需求,未来将不断拓
展自身产品的应用领域,赢得更多的高回报市场机会。
=========================================================================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所提供的信息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维赛特财经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
担任何责任。
2、在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
的股票没有利害关系,本机构、本人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维赛
特财经不对因据此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