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实生物688180≈≈维赛特财经www.vsatsh.cn(更新:21.08.31)
★2021年中期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 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情况
1、整体业务
公司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具备完整的从创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在
全球范围内的临床研究、大规模生产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能力。
公司旨在通过源头创新来开发first-in-class(同类首创)或best-in-class(同
类最优)的药物,通过卓越的创新药物发现能力、强大的生物技术研发能力、大规模生
产技术,已成功开发出极具市场潜力的在研药品组合,多项产品具有里程碑意义:核心
产品之一特瑞普利单抗是国内首个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国产抗PD-1单克隆抗体
;昂戈瑞西单抗和UBP1213是中国本土公司首次获得国家药监局IND批准的抗PCSK9单克
隆抗体和抗BLyS单克隆抗体;TAB004/JS004是公司自主研发、全球首创的抗BTLA单克
隆抗体,已获得FDA和NMPA的临床试验批准,目前正在中美两地开展临床试验;公司还与
国内科研机构携手抗疫,共同开发新冠病毒中和抗体JS016,用本土创新为中国和世界
疾病预防控制贡献力量,目前已获得美国FDA紧急使用授权。公司的创新研发领域已经
从单抗药物类型扩展至包括小分子药物、多肽类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双特
异性或多特异性抗体药物、核酸类药物等更多类型的药物研发以及癌症、自身免疫性
疾病的下一代创新疗法探索。
公司的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于行业知名机构、跨国企业或监管机构,具有良好的
教育背景和丰富的研发、注册、质量管理、生产、销售与公司治理经验。依托优秀的
人才储备和持续的资金投入,公司已建立全球一体化的研发流程,并于美国的旧金山、
马里兰以及国内的上海及苏州都设有研发中心。公司自主开发并建立了涵盖蛋白药物
从早期研发到产业化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完整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多个技术平台:(1)
抗体筛选及功能测定的自动化高效筛选平台、(2)人体膜受体蛋白组库和高通量筛选
平台、(3)抗体人源化及构建平台、(4)高产稳定表达细胞株筛选构建平台、(5)CHO细
胞发酵工艺开发平台、(6)抗体纯化工艺及制剂工艺开发与配方优化平台、(7)抗体质
量研究、控制及保证平台、(8)抗体偶联药研发平台、(9)siRNA药物研发平台。
公司拥有2个生产基地。苏州吴江生产基地已获GMP认证,拥有4,500L发酵能力,
其中3,000L发酵能力可用于公司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和临床试验用药的生产,报告期内
新增1,500L发酵能力,用于支持阿达木单抗的原液生产及其他在研药物的临床试验用
药生产。上海临港生产基地按照CGMP标准建设,其中一期项目产能30,000L,已于2019
年底投入试生产,目前正在进行特瑞普利单抗的技术转移工作,并在报告期内支持了JS
016项目的临床试验样品在全球临床试验的供药和原液供应。由于规模效应,临港生产
基地产能的扩充亦将为公司带来更具竞争力的生产成本,并通过更多临床试验加速推
出新药物。根据目前在研产品管线的研发进度,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展我们的生产设施,
以提供可与公司日益增长及渐趋成熟的在研药物相匹配的充足产能,并支持公司的业
务在未来的持续扩张。
公司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设置专利部门负责境内外专利的申报与维护工作。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86项已授权专利,其中66项为境内专利,20项为境外专利。专
利覆盖新药蛋白结构、制备工艺、用途、制剂配方等,为公司产品提供充分的和长生
命周期的专利保护。
截至本公告日,公司的研发管线情况如下:
2、主要产品情况
公司产品以源头创新、自主研发类生物制品为主,同时通过与国内外优秀的生物
科技公司合作进一步壮大产品管线。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在研产品管线覆盖五大
治疗领域,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慢性代谢类疾病、神经系统类疾病以
及感染类疾病。其中,处于商业化阶段的在研产品共2项(特瑞普利单抗以及埃特司韦
单抗),处于新药上市申请阶段在研产品1项(阿达木单抗),除上述产品外另有16项在研
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PARP抑制剂、昂戈瑞西单抗以及贝伐珠单抗处于三期临
床试验阶段),25项在研产品处在临床前开发阶段。
公司多样化的在研药品管线分别处于不同研发阶段:
商业化阶段产品
(1).特瑞普利单抗(代号JS001,商品名:拓益)
商业化发展里程碑及成就
特瑞普利单抗为公司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成功上市的国产PD-1单抗,针对各种恶
性肿瘤。曾获得“十二五”、“十三五”等2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支持。2018年12月17日,特瑞普利单抗获得NMPA有条件批准上市。2020年12月,特瑞普
利单抗注射液成功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被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2021年2月,特瑞普
利单抗用于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系统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治疗获
得NMPA附条件批准上市。2021年4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含铂化疗失败包括新辅助或辅
助化疗12个月内进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治疗获得NMPA附条件批准上市
。此外,特瑞普利单抗还获得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C
SCO头颈部肿瘤诊疗指南》、《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
剂临床应用指南》等推荐。
截至本公告披露日,特瑞普利单抗已成功覆盖全国约3,000家医院以及超过1,500
家专业药房,持续推动医院终端销售量增长,强化拓益品牌建设。同时,特瑞普利单抗
获批适应症已成功被纳入全国31个城市商业保险,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让本土创新药物
惠及更多中国患者。为进一步提升公司在国内PD-1市场的商业化竞争力,2021年2月,
公司与阿斯利康制药达成商业化合作,授予其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大陆地区后续获批
上市的泌尿肿瘤领域适应症的独家推广权,以及所有获批适应症在非核心城市区域的
独家推广权。公司的商业化团队继续负责核心城市区域除泌尿肿瘤领域适应症之外的
其他获批适应症的推广。本次合作有利于继续推进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的商业化工作
,扩大特瑞普利单抗于各级城市的医院及药房覆盖范围,助推本土优质创新药物惠及更
多中国患者。
临床开发里程碑及成就
特瑞普利单抗在中、美等多国开展了覆盖超过15个适应症的30多项临床研究,涉
及鼻咽癌、尿路上皮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等新适应症。在特瑞普
利单抗的关键注册临床研究布局方面,公司除了广泛布局多瘤种的一线治疗外,同时在
肺癌、肝癌、食管癌等瘤种都积极布局了围手术期的辅助/新辅助治疗。
中国临床试验进展:
-2021年2月,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顺铂和吉西他滨用于局部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
者的一线治疗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NMPA受理。本次新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基于JUPI
TER-02研究(NCT03581786),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国际多中心的II
I期临床研究,也是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或
转移性鼻咽癌的III期临床研究。根据JUPITER-02研究期中分析结果,独立数据监察委
员会(IDMC)判定主要研究终点达到方案预设的优效界值,结果表明特瑞普利单抗联合
吉西他滨/顺铂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较吉西他滨/顺铂的标准一线治疗,
可获得更优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更高的客观缓解率(ORR)和更长的疗效持续时间(D
oR),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中位PFS为11.7vs8.0个月。1年PFS率分别为49.4
%和27.9%。在包括PD-L1表达水平亚组在内的所有相关亚组中,均观察到了加予特瑞普
利单抗对PFS的改善。特瑞普利单抗组与安慰剂组的ORR为77.4%vs66.4%,中位DoR为10
.0vs5.7个月。
-2021年3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被NMPA纳入突破性
治疗药物程序。
-2021年4月,特瑞普利单抗联合紫杉醇/顺铂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患
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的III期临床研究(JUPITER-06研究,NCT038299
69)在期中分析中,由独立数据监察委员会(IDMC)判定两个主要研究终点无进展生存期
和总生存期都达到方案预设的优效界值。2021年7月,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含铂化疗一线
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的sNDA获得NMPA受理。根据研究期中分析结果,独立
数据监察委员会(IDMC)判定主要研究终点达到方案预设的优效界值。结果表明,与安
慰剂联合标准化疗相比,特瑞普利单抗联合标准化疗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
患者,显著改善了患者的P FS和总生存期。详细研究数据将在2021年9月召开的2021年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公布。
-报告期内,特瑞普利单抗联合依托泊苷及铂类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的III
期临床研究(NCT04012606)完成患者入组;特瑞普利单抗在局部晚期肝细胞癌根治术后
辅助治疗的III期临床试验(NCT03859128)完成患者入组。
-我们正在与NMPA沟通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sNDA
申报事宜,预计于2021年内完成提交。该sNDA基于一项随机、双盲、多中心的III期临
床研究(CHOICE-01研究,NCT03856411)。CHOICE-01研究的详细临床数据将在2021年9
月召开的2021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公布。根据该会议公布的研究摘要显示,特瑞
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组中位PFS显著优于安慰剂联合化疗组,分别为8.3个月和5.6个月,1
年PFS率分别为32.6%和13.1%。不论在鳞癌亚组还是非鳞癌亚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
疗方案均可显著改善PFS,且无论PD-L1表达情况如何,同样能观察到PFS的显著改善。
海外临床试验进展:
-特瑞普利单抗已在黏膜黑色素瘤、鼻咽癌、软组织肉瘤领域获得FDA授予的2项
突破性疗法认定、1项快速通道认定和3项孤儿药资格认定,上述认定有助于特瑞普利
单抗后续在美国的研发、注册及商业化。
-2021年2月,公司与Coherus签署了《独占许可与商业化协议》。公司授予Coher
us特瑞普利单抗在Coherus区域开发、制造、商业化、销售以及以其他方式开发特瑞
普利单抗的独占许可,并因此获得1.5亿美元不可退回的首付款,以及累计不超过3.8亿
美元的里程碑款,外加任何包含特瑞普利单抗的产品在Coherus区域内年销售净额20%
的销售分成。未来几年内,除了已经提交BLA申请的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公司与Coher
us计划向FDA递交更多特瑞普利单抗的上市申请,用于治疗包括食管鳞癌、非小细胞肺
癌、小细胞肺癌、三阴性乳腺癌、肝癌等在内的多种罕见和高发癌症。
-2021年3月,公司向FDA滚动提交了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
的BLA并获得FDA滚动审评。滚动审评是指药企在申请新药上市许可时,可以将申报文
件分批次提交FDA进行审评,而无需等待申报文件全部完成后才向FDA提交申请,此举可
缩短新药的审评周期。特瑞普利单抗成为首个向FDA滚动提交BLA并获得滚动审评的国
产抗PD-1单抗。2021年8月,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获得
FDA突破性疗法认定。此次获得的第二项突破性疗法认定拓宽了FDA对特瑞普利单抗治
疗鼻咽癌适应症的认定范围,将加快相关适应症在FDA的审批速度。公司预计将于2021
年第三季度完成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适应症,以及特
瑞普利单抗单药二/三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适应症的BLA提交。
报告期初至本公告披露日,特瑞普利单抗在临床研究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被纳
入多篇高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以及参与到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展示中。具体如下:
-2021年1月,第21届世界肺癌大会(WCLC2020),特瑞普利单抗联合CIK细胞治疗在
非小细胞肺癌领域成果入选;
-2021年1月,《临床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44.544)
发表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研究(POLARIS-02)成果;
-2021年1月《,医学肿瘤学治疗进展》(Therapeutic Advances in Medical Onc
ology,IF=8.168),特瑞普利单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预测因素分析;
-2021年4月,AACR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AACR2021),特瑞普利单抗共有3项研究
成果入选,包括肝细胞癌的新辅助治疗、食管鳞癌的新辅助治疗与小细胞肺癌的维持
治疗;
-2021年6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2021),特瑞普利单抗共有39项相关研
究集中亮相,包括一项全体大会口头报告、一项专场口头报告、15项壁报展示和若干
线上摘要,覆盖鼻咽癌、头颈癌、黑色素瘤、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胆管癌、
胰腺癌等10多个瘤种。其中,ASCO2021以全体大会“重磅研究摘要”(LBA,Late-break
ing Abstract)形式,发布了一项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
研究(JUPITER-02研究,#LBA2)最新成果。这是自ASCO年会有线上官方记录以来,首个
入选全体大会的中国本土创新药物研究;
-2021年6月,第29届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年会(ESTS2021),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
疗新辅助治疗食管鳞癌成果入选;
-2021年8月,《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IF=53.440)发表特瑞普利单抗联
合化疗用于晚期一线未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研究(JUPITER-02研究
)成果。
(2).埃特司韦单抗(代号JS016/LY-CoV016)
商业化发展里程碑及成就
埃特司韦单抗是一款重组全人源抗SARS-CoV-2单克隆中和抗体,由公司与中科院
微生物所共同开发,用于治疗和预防COVID-19。2021年2月,FDA正式批准埃特司韦单抗
(JS016/LY-CoV016)1,400mg和巴尼韦单抗(LY-CoV555)700mg双抗体疗法的紧急使用授
权(EUA)用于治疗伴有进展为重度COVID-19和/或住院风险的轻中度COVID-19患者。
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双抗体疗法已经在全球超过12个国家和地区获得紧急使用授
权。根据2021年6月刊登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CELL)的论文Tackling COVID-
19with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以及2021年6月刊登在《自然》(Natur
e)的论文Reduced sensitivity of SARS-CoV-2variant delta to antibody neutral
ization显示,公司海外市场合作伙伴礼来制药的双抗体疗法(LY-CoV555+JS016)针对B
.1.1.7/Alpha突变型(最早于英国确认),B.1.617.1/Kappa突变型及B.1.617.2/Delta(
最早于印度确认)均有效。
临床开发里程碑及成就
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已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完成了评估埃特司韦单抗安全性
、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免疫原性的I期研究(NCT04441918),研究结果在线发表
于美国微生物学学会旗下杂志《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
py》。此外,公司已完成针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国际多中心Ib/II期临床研究(NCT0478
0321),具体研究结果将于近期总结完成。
海外临床方面,2021年1月,BLAZE-1研究(NCT04427501)的III期临床试验达到主
要研究终点,埃特司韦单抗2,800mg和巴尼韦单抗2,800mg双抗体治疗显著降低了近期
被确诊为COVID-19高重症化风险患者COVID-19相关住院和死亡事件。在1,035例患者
中,双抗体治疗组事件发生率为2.1%(11例),安慰剂组事件发生率为7.0%(36例),表明
事件发生风险降低了70%(p=0.0004)。研究共有10例死亡,均发生在安慰剂组,埃特司
韦单抗和巴尼韦单抗双抗体治疗组中无死亡事件。埃特司韦单抗和巴尼韦单抗的双抗
体治疗组在所有关键次要终点方面也显示出统计学显著改善,为该疗法可降低病毒载
量并加速症状缓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此外,正在进行的BLAZE-4研究(NCT04634409)
的初步结果提供了病毒载量和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数据,证明较低剂量的埃特司韦单抗
1,400mg和巴尼韦单抗700mg与埃特司韦单抗2,800mg和巴尼韦单抗2,800mg双抗体治疗
效果相似。
报告期初至本公告披露日,埃特司韦单抗在临床研究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被纳
入多篇高影响力的国际学术期刊以及参与到多个国际学术会议的展示中。具体如下:
-2021年1月,国际著名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IF=56.272)在线发表了埃特司韦单抗联合巴尼韦单抗双
抗体治疗轻度至中度COVID-19患者对其病毒载量影响的临床研究结果(BLAZE-1研究);
-2021年5月,美国微生物学会旗下知名杂志《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
therapy》(AAC,IF=4.904)在线发表了埃特司韦单抗在中国健康人群中I期临床试验结
果。本文为全球首个针对中国人群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I期临床研究的数据报告;
-2021年7月,全球顶尖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
al of Medicine,NEJM,IF=91.245)发表埃特司韦单抗与巴尼韦单抗双抗体治疗轻度至
中度COVID-19患者的大型Ⅲ期临床试验(BLAZE-1)更新数据。
NDA阶段的候选药物
(3).阿达木单抗(代号UBP1211)
UBP1211为公司与江苏泰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阿达木单抗。截至本公
告披露日,UBP1211处于上市审评过程中,已完成临床现场核查,待药监部门进一步意见
以及组织生产现场核查。公司预计该药物的生产现场核查将于2021年第三季度内完成
。
临床开发阶段的候选药物
(4).昂戈瑞西单抗(代号JS002)
昂戈瑞西单抗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PCSK9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原
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公司是国内首家获得该靶点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的中国企业。在已完成的I期和II期临床研究中,昂戈瑞西单抗表现出良好的安全性和
耐受性,且降脂疗效显著,可使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基线降低55-70%(与
进口同类产品相当)。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正在更广泛的患者人群中开展III期临
床研究,进一步验证疗效和安全性。公司预计于2021年完成关键III期临床研究的受试
者入组。
(5).重组人源化抗BTLA单克隆抗体(代号TAB004/JS004)
TAB004/JS004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进入临床开发阶段(first-in-human)
的特异性针对B和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的重组人源化抗BTLA单克隆抗体。截至本
公告披露日,TAB004/JS004已经完成Ia期剂量爬坡阶段,进入Ib/II期剂量扩展阶段。
公司将在中国和美国两地对TAB004/JS004单药在多瘤种(复发/难治性淋巴瘤、黑色素
瘤、头颈部鳞癌、鼻咽癌、肺癌等)中进行安全性及有效性进一步探索的临床研究。
此外,公司已开展TAB004/JS004和特瑞普利单抗的联合用药试验,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
。公司认为两者结合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抗癌治疗策略,有望增加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
应,扩大可能受益人群的范围。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国内外尚无公开披露的其他同靶点
抗肿瘤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6).重组人源化抗TIGIT单克隆抗体(代号TAB006/JS006)
TAB006/JS006是公司自主研发的特异性抗TIGIT单克隆抗体。临床前研究结果表
明,TAB006/JS006可特异性阻断TIGIT-PVR抑制通路,刺激杀伤性免疫细胞活化,分泌肿
瘤杀伤性因子。TIGIT(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TIM domain,T细胞免疫球蛋白
和ITIM结构域)是新兴的NK细胞和T细胞共有的抑制性受体,可与肿瘤细胞上高表达的P
VR受体相互结合,介导免疫反应的抑制信号,从而直接抑制NK细胞和T细胞对肿瘤细胞
的杀伤作用,效果类似于PD-1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多项临床前的试验结果显示抗TIGI
T抗体与抗PD-1/PD-L1抗体可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国内外尚无同
类靶点产品获批上市。
2021年1月及2021年2月,TAB006/JS006分别获得NMPA及FDA的临床试验批准。公
司将按照相关规定,于近期在中美两地分别开展TAB006/JS006的临床试验。
(7).重组人源化抗CTLA-4单克隆抗体(代号JS007)
JS007是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CTLA-4单克隆抗体,主要用于晚期恶性肿
瘤的治疗。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
n-4,CTLA-4)是T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应答的一个重要受体。JS007可以特异性地与CTLA-
4结合并有效阻断CTLA-4与其配体B7(CD80或CD86)的相互作用,从而活化T淋巴细胞,抑
制肿瘤生长。目前同靶点国外已上市药物ipilimumab作为首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黑
色素瘤、淋巴瘤、肾细胞癌、尿路上皮癌、卵巢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多个瘤种中被证
实具有显著的抑癌作用,并获批治疗晚期黑色素瘤。临床前研究资料显示,JS007与同
靶点但具有不同序列的ipilimumab相比具有相似的安全性,但有更好的药效。2021年6
月,JS007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批准。
(8).重组人源化抗Trop2单抗-Tub196偶联剂(代号JS108)
JS108为注射用重组人源化抗Trop2单抗-Tub196偶联剂。Trop2是重要的肿瘤发
展因子,其高表达于多种肿瘤,如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小细胞肺癌、结肠癌、胰腺
癌等,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侵袭、转移扩散等过程,其高表达与肿瘤患者生存期缩短
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因此以Trop2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截至本公
告披露日,JS108的I期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该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JS108用于治疗晚
期实体瘤受试者的安全性、耐受性、PK特征及有效性。研究分3个阶段:剂量递增阶段
、剂量拓展阶段和临床拓展阶段,三个阶段分别计划入组约16-36例、12-27例和60-90
例晚期实体瘤受试者。
(9).PARP抑制剂senaparib(代号JS109)
Senaparib为英派药业开发的一款靶向聚-ADP核糖聚合(PARP)的新型试剂。2020
年8月,公司与英派药业就成立合资公司订立合资协议。合资公司将主要从事含senapa
rib在内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研发和商业化,英派药业将注入资产PARP抑制剂senapari
b在合资区域内(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权益,公司和英派药业将分别拥
有合资公司的50%股权。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正在开展senaparib单一疗法的II期
关键性研究以治疗携有BRCA突变的晚期卵巢癌患者(其已接受过最少两条先前标准治
疗线),以及senaparib作为一线维持治疗铂类药物敏感性晚期卵巢癌患者的III期研究
。
(10).抗PD-1/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代号JS201)
JS201是公司自主研发的能同时靶向PD-1和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的双功能
融合蛋白。肿瘤微环境中PD-1和TGF-β通常会同时高表达,TGF-β是免疫抑制的重要
驱动因素,进而介导抗PD-1单抗的原发性耐药,且同时阻断PD-1和TGF-β两个免疫抑制
信号可产生协同作用。JS201可有效阻断PD-1/PD-L1和TGF-β免疫抑制通路,改善肿瘤
微环境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从而促进人体免疫系统对于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有效增强
免疫应答,减少免疫逃逸及耐药性的发生。2021年5月,JS201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
批准。2021年7月,JS201的I期临床试验(NCT04956926)完成首例患者给药。该研究旨
在评估JS201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初步疗效
的剂量递增、剂量扩展和临床拓展。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国内外尚无同类靶点产品获
批上市。
(11).XPO1抑制剂(代号JS110)
JS110是核输出蛋白XPO1的小分子抑制剂,临床上拟用于治疗晚期肿瘤病人。临
床前研究结果表明,JS110特异性阻断XPO1蛋白功能,抑制包括p53在内多种抑癌蛋白出
核,加强抑癌蛋白功能。JS110体外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生长,诱发肿瘤细胞死亡。在肿
瘤动物模型中,JS110单药或者联用可抑制多种血液和实体肿瘤生长。由于其独特的作
用机制,JS110的开发有望给晚期肿瘤病人带来全新的治疗手段。2021年4月,JS110的
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批准。公司拥有JS110后续在全球范围内的独家生产权、委托
生产权及销售权。
(12).EGFR exon20插入等非常见突变抑制剂(代号JS111)
JS111是一种有效抑制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非常见突变的靶向小分子抑制剂
。EGFR非常见突变占所有EGFR突变的比例约为10%,包括EGFR exon20插入、T790M原发
点突变和复合突变以及以G719X为代表的位于外显子18-21之间的其他点突变和序列重
复突变。现有的EGFR-TKI、化疗和免疫疗法对于携带EGFR exon20插入等EGFR非常见
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获益有限,患者具有迫切的临床治疗需求。临床前数据
显示,JS111保持了抑制T790M等EGFR常见变异的活性和对野生型EGFR的选择性,但同时
克服了第三代EGFR抑制剂对exon20插入等EGFR非常见突变的不敏感。JS111的开发有
望给携带EGFR exon20插入突变等EGFR非常见突变的肿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式。202
1年4月,JS111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批准。2021年7月,JS111的I/II期临床试验(NC
T04993391)完成首例患者给药。该研究为一项旨在评估JS111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初步疗效的剂量递增、剂量
扩展和疗效拓展研究。公司拥有JS111后续在全球范围内的独家生产权、委托生产权
及销售权。
(13).聚乙二醇化尿酸酶衍生物(代号JS103)
JS103是公司自主研发的聚乙二醇化尿酸酶衍生物,主要用于高尿酸血症伴或不
伴有痛风的治疗,其可通过催化尿酸氧化成溶解度显著高于尿酸的尿囊素,从而达到降
低血尿酸的作用。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产生过量尿酸或尿酸排泄受阻,引
起血液中尿酸超过临界值而形成的代谢异常综合征。痛风是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
体相关性关节病,与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根据《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
19)》显示,中国高尿酸血症总体患病率为13.3%,痛风为1.1%,由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痛
风及相关疾病是中国高发的慢性病之一,因此JS103的开发有望为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
选择。2021年5月,JS103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批准。
(14).重组人源化抗IL-17A单克隆抗体(代号JS005)
JS005是公司自主研发的特异性抗IL-17A单克隆抗体。在临床前研究中,JS005显
示出与已上市抗IL-17单抗药物相当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前研究数据充分显示,JS00
5靶点明确、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生产工艺稳定、产品质量可控。截至本公告披
露日,JS005的I期临床研究已完成,一项在中重度银屑病患者中评价JS005多次给药的
安全性、耐受性、有效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的Ⅰ
b/Ⅱ期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
(15).重组白介素21-抗人血清白蛋白(HSA)单域抗体融合蛋白(代号JS014)
JS014的活性成分为重组白介素21-抗人血清白蛋白(HSA)单域抗体融合蛋白,通
过融合抗HSA的单域抗体使IL-21的半衰期得到显著延长。该产品能以高亲和力特异性
地结合人IL-21R并激活淋巴细胞,半衰期的延长可以提高药物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布,
增强肿瘤微环境中浸润淋巴细胞的活性,进而增强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此
外,JS014与免疫检查点单抗联用体现出强大的协同抗肿瘤活性。2019年6月,公司与An
wita Biosciences,Inc.签署《许可协议》,公司获
得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
开发及商业化创新IL-21融合蛋白JS014的权利。2021年6月,JS014的临床试验申请获
得NMPA受理。
(二)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是一家具备完整的从创新药物的发现、在全球范围内的临床研究和开发、
大规模生产到商业化的全产业链能力的生物制药公司,具备完整的研发、采购、生产
和销售等体系。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如下:
1、研发模式
公司创新药物的研发阶段包括临床前阶段、临床试验申请、临床研发阶段、产
品上市申请、产品上市及上市后监测等,
发现
确定目标
通过杂交瘤筛
选和人源化获得的在研药品
临床前阶段
临床前研究
体外和体内评估在研药品的功能
测试在研药品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并收集有关剂量和毒性水平的信息,为临
床试验做准备
CMC
开发高表达稳定细胞株、上游发酵过程、下游纯化和配方策略
对在研药品进行表征、定义关键质量属性并进行稳定性研究
生产临床试验材料
IND:申请临床试验批准
I期临床试验
初步药理学和人体安全试验
临床阶段
NDA:申请产品生产和上市的批准
批准:授予上市许可及开始商业化生产
(1)临床前阶段
公司通过自主建立的抗体筛选及功能测定的自动化高效筛选平台、人体膜受体
蛋白组库和高通量筛选平台和抗体人源化及构建平台等核心技术平台进行靶点筛选并
进行抗体候选物的评估和选择,获得候选药物分子。随后,公司对候选药物分子进行临
床前综合评估,包括体内和体外评
估、测试其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水平、收集有关剂量和毒性水平信息、进行CMC
工艺开发、分析方法开发、中试生产、稳定性和表征研究、药理药效和毒理学研究等
。当候选药物经过充分的临床前综合评价,在动物或体外试验中证明了有效性和安全
性后,公司将就候选药物提交临床试验申请(IND)。
(2)临床试验及上市阶段
新药临床试验一般分为临床I期、Ⅱ和Ⅲ期,I期临床试验主要进行初步药理学和
人体安全试验,Ⅱ/Ⅲ期临床试验进一步确认候选药物的药效和安全性,Ⅲ期临床试验
以全面考察候选药物在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试验工作主要由具备药物临床试
验机构资格的医疗机构承担,公司作为主办人,主要负责设计临床试验方案、提供临床
试验药品、提供营运资金,委托CRO提供部分研发服务并通过自建的临床团队对试验进
行整体监督和管理,以确保试验的合规性和临床数据的记录。临床试验结束后,公司根
据试验情况决定是否提交新药上市申请。药品获得审批上市后,需要对其疗效和不良
反应继续进行监测。药监部门要求根据这一阶段的监测结果来修订药品使用说明书。
2、采购模式
公司已实施一套与采购相关的标准化操作程序,以规范采购相关行为。公司已制
定《供货商管理办法操作规程》《采购标准操作规程》《临床服务的外包及管理》等
相关操作程序,已明确采购流程、合同执行及质量控制等问题的指引,确保透明的采购
决策流程,并修正采购流程中的缺陷。根据相关内部政策,采购部门根据年度供货商表
现评估来管理采购的实施及供货商名单、优化采购管理流程、监督采购管理的实施。
(1)供应商选择
公司的供货商包括原材料供应商、CRO服务商和建筑服务供货商。公司对供货商
管理遵循“严格准入、量化评价、过失退出、动态管理”的原则,构建动态、闭环的
管理体系。公司建立了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以确保物资或服务质量,满足研
发生产需求。公司定期开展供货商年度绩效评价工作,对于存在质量缺陷、环境影响
评估不合格或有诚信问题的供货商淘汰并列入黑名单。
(2)采购计划制定及实施
公司已建立规范的采购审批流程,以提高采购效率、满足日常运营需求、避免出
现盲目采购、控制采购成本等。各部门通过ERP系统提交物料需求,由主管领导审批核
准后汇集至采购部并实施采购。采购员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采购方式。
3、生产模式
公司已建立《生产部岗位职责标准操作规程》《生产计划与指标标准操作规程
》《生产废弃物灭活处理标准操作规程》《生产物料领用、暂存、退库标准操作规程
》《生产订单需求管理》《生产人员技能考核标准》等一整套生产管理标准操作规程
并严格执行。
生产部根据公司全年产品需求量制定全年生产品种及批次计划,同时根据公司销
售需求及安全库存情况制定详细的批次计划。
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部门全程参与,在生产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以监控和调
整生产过程,确保产品符合相关质量标准;收集产品样品并进行样品试验以确定是否符
合质量标准;针对产成品,也已建立并实施质量控制程序,每个批次的成品在交付之前,
均会由质量控制小组进行最终检验,确认合格后才可放行并对外销售。
4、销售模式
公司营销团队由市场部、销售部、渠道及准入部、产品医学事务部和运营部等5
个团队组成。其中,市场部主要负责产品定位、市场策略及营销活动规划;销售部主要
负责销售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学术活动的推广、客户管理和拓展等,销售代表在各自
的地区工作,以确保充分市场覆盖,提高市场渗透率,并满足未来获批在研药品的预期
需求;渠道及准入部主要负责销售渠道及物流、各级准入相关工作及医保等政务工作;
医学事务部主要负责上市后临床研究与医学支持、产品安全培训等;运营部主要负责
行政管理、人力资源、销售团队效率、员工培训与发展、财务及合规管理。营销部门
负责人拥有多年肿瘤领域高级管理经验,曾于多家跨国药企担任肿瘤药品销售主要负
责人。营销团队下设的销售管理团队具备丰富的创新药和肿瘤领域药品推广经验,各
区域销售总监均曾任职于跨国药企,拥有十余年抗肿瘤创新药物推广经验,曾负责的药
品包括吉非替尼、索拉非尼、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等全球应用最为广泛的抗肿瘤
药物。公司注重对整体销售团队的管理和培训,同时通过科学的内部组织架构设计,有
效提升销售团队运营效率。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注重经销商的资质、业内口碑及与
目标医院和终端客户的匹配度。在对首个上市产品特瑞普利单抗的市场推广方面,公
司高度重视循证医学证据,结合特瑞普利单抗的产品特性,以关键临床研究数据为基础
,收集与汇总真实世界使用数据,将药品的使用与疗效情况、对不良反应的预防等关键
信息传递给市场,进行医生和患者教育,以期增强市场对免疫疗法的认知,提升医生选
择创新的免疫疗法的信心,使得患者能够长期获益,建立特瑞普利在医生与患者中的口
碑。公司凭借经验丰富的营销团队、高效的组织体系建设、科学的销售渠道建立和符
合产品特性的市场推广方案,公司已具备商业化推广创新药物的能力并将进一步加强
。
特瑞普利单抗于2019年2月底正式上市销售,基于公司自身长期发展战略考量,公
司主要采用自营团队进行商业化推广。公司与多家具有GSP资质的经销商签订《产品
经销协议》,将产品销售给经销商,再由经销商将药品在授权区域内调拨、指定配送至
医院或者药店,并最终经临床医生处方用于适合的肿瘤患者。公司产品通过经销商销
售进入医院或零售药店,由经销商各自与医院或者药店签署合同。公司销售产品的物
流目前全部由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负责。
由于特瑞普利属于原创新药,需要对医生临床用药和患者医学管理进行专业化学
术教育。因此,公司市场部门、销售部门和医学事务部门参与学术推广,与医生交流特
瑞普利的临床疗效和特点、最新研究成果、安全性信息等。学术推广模式包括面对面
拜访、电话拜访、科室会、城市会、区域会、全国会、专家顾问会、网络学术会、媒
体宣传会、疾病教育会、研究者会议、赞助第三方学术会议等,同时为了帮助中国医
生提高疾病诊疗水平,公司还向具有医学服务相关资质的公益组织和基金会提供无偿
捐赠。在符合行业协会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学术推广人员在公司的统一指导和规划下,
按照公司内部相关操作规程实施学术推广活动,收集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真实数据,
如疗效和不良反应等,并依照国家药监局的相关要求及时上报。
2020年12月,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成功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被纳入新版国家医保
目录。为进一步加强特瑞普利单抗品牌建设,持续扩大其在医院及药房的覆盖范围及
深化特瑞普利单抗渗透率,提升公司在国内PD-1市场的商业化销售竞争力,2021年2月,
公司与阿斯利康制药达成商业化合作,授予其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大陆地区后续获批
上市的泌尿肿瘤领域适应症的独家推广权,以及所有获批适应症在非核心城市区域的
独家推广权。公司继续负责核心城市区域除泌尿肿瘤领域适应症之外的其他获批适应
症的推广。本次合作,有利于继续推进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的商业化工作,扩大特瑞普
利单抗于各级城市的医院及药房覆盖范围,助推本土优质创新药物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按照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的行业目录及
分类原则,公司所属行业为“医药制造业(C27)”;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
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医药制造业中的“生物药品制造(C2761
)”。
1、公司所处行业前景、行业特点
(1)生物药行业逐年增长
随着中国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对生物药的需求增加,加
上中国政府对生物产业的投入不断增加,预计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规模将继续快
速增长。我国2018年生物药市场规模已达2,622亿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我国
生物药市场规模到2030年预计达到13,198亿元,2018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
为14.4%。
全球生物药市场已从2014年的1,944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2,618亿美元,2014年
至201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7.7%。受到病人群体扩大、支付能力提升等因素的驱动,
未来生物药市场增速将远高于同期化学药市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全球生物
药市场规模到2030年预计达到6,651亿美元,2018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8.
1%。
资料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2)政策鼓励和促进创新药国产替代
创新药整体市场目前在国公立药品终端市场中占比约7.3%,相比欧美、日本等发
达地区医药市场比重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创新药密切相关的药审、产业环境(融
资渠道、CRO、CMO)及支付终端(医保支付、商业险)环境不断改善,未来创新药整体市
场空间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3)中国癌症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早筛力度加大
中国癌症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癌症新发患者人数将逐年增加。肺癌、肝癌、
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位居前五大高发病率的癌症。2018年,这五类癌症的发病率
合计占到中国癌症总体发病率的50%以上。其中,肺癌、结直肠癌、食道癌的年复合增
长率均高于其它癌症。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40%以上癌症可以预防,可以看出肿瘤早
筛在癌症防控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卫健委2018年把体外诊断早期筛查和传统的筛查手
段都列为了主流筛查手段,癌症早筛力度空前加大,有望做到癌症患者的早发现、早治
疗。
2、生物药行业壁垒
(1)知识密集型行业且难以复制
相比化学药,生物药的研发和商业化过程则更为复杂,其中涉及药物化学,分子和
细胞生物学,晶体物理学,统计学,临床医学等多个领域,需要整合来自多个学科的专业
知识技能,以执行研发战略并实现研发目标。由于专利、数据、排他权保护和生物药
的复杂开发过程,简单地复制已经获得成功的生物药的商业壁垒很高。根据弗若斯特
沙利文分析,生物药从临床I期到商业化的总体成功率为11.5%。
生物药通常具有较大而复杂的分子结构,其生产流程的细节可影响所生产的生物
药之分子结构。甚至结构略有不同均可能导致其疗效及安全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
生物药的生产工艺开发中,由于细胞的高敏感性和蛋白质的复杂性以及不稳定性,工艺
流程有诸多因素(例如:pH值,温度,溶氧等)要进行严格控制和调整。因此与化学药的
工艺开发相比,生物药工艺开发的总耗时更长,投入资金更大,结果的不确定性更多,带
来更高的难度和挑战。
(2)长期复杂的研发过程及巨额资本投入
在生物药领域,创新药的开发是一项漫长、复杂和昂贵的过程。通常而言,创新
药需要历经数年的研发,并伴随千万美元到上亿美元的投资风险。大规模的生物药制
造设施需花费2亿至7亿美元的建造成本,而类似规模的化学药设施只需3,000万至1亿
美元。
(3)监管严格
因为生物药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对生产与用药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所以监管机
构对生物药的批准实施了更严格的规定,包括要求更全面的临床数据(诸如免疫原性等
化药中不需要的临床数据),复杂的注册流程和持续的上市后监督。
(4)极具挑战的制造业和供应链管理
用以生产生物药的活细胞较为脆弱,对外部环境相当敏感。活细胞的特点决定了
生物药生产过程的高技术需求,因此生物药企业在生产研发过程中充满未知的挑战。
随着新技术的引入,例如连续制造,生物制剂供应链的复杂性正在增加。随着生物药需
求的增加,能否保证及时的供应成为了生物药商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同于化药,供应
链管理成为了生物药产业的重要门槛之一。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创新药物的发现和开发,以及在全
球范围内的临床研发及商业化。行业内的可比公司主要为生物制药公司与创新药物研
发公司。其中公司为第一家获得NMPA的抗PD-1单克隆抗体上市批准的中国公司。
创新药的研发模式包括自主研发或从其他创新药企业许可引进或其他形式开展
的合作研发模式。公司IND及之后阶段的绝大部分产品均通过自有的全产业链平台自
主开发,且拥有国内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国产PD-1单抗、国内首个抗PCSK9单抗临床批件
、国内首个抗BLyS单抗批件和全球首个获批临床的抗BTLA单抗。截至本公告披露日,
公司已拥有44项在研药品,分别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项目储备丰富,其中含多个“源
头创新”类靶点药物,体现了公司卓越的创新药物研发能力,是国内少数具备开发全球
首创药物潜力的公司。在可比公司中,公司的市场估值水平位于前列,体现了市场对公
司的高度认可。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伴随新冠疫情的常态化防控,中国经济不断复苏,社会稳定发展。新冠疫情的发
生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10月26-29日中国共产党
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未来5-10年的远景目标,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衔起草了《中
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提出双循环发展格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定下主基调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家安全和自主创新战略发展领域的重点之一,迎来了前所未有
的机遇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6月我国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
营业收入14,046.9亿元,同比增长28.0%。实现利润总额3,000.4亿元,同比增长88.8%
。
从医药行业政策来看,医保、医疗、医药“三医”政策的联动愈加紧密,促进医
疗服务和药品的更新迭代,加速创新可及。通过医保目录动态调整、药品集中采购、
医院绩效考核和合理用药等政策的出台和推进,旨在将优质、高效和经济的药品和医
疗服务提供给患者,由此也给创新药的价格带来巨大压力,药品上市后的高利润期大大
缩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国家医保制度“
战略性购买”和“多层次保障”的发展方向,“保基本”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明确定位,
在有限的基金总量前提下,代表患者购买质优价廉的药品和医疗服务。2020年国家医
保局开展了新一轮医保目录调整,共对162种药品进行谈判,谈判成功119种,成功率73.
46%,平均降价50.64%,该目录于2021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PD-1单抗类产品备受瞩目,
最终形成国内产品独揽医保的局面。同时,通过DRGs、DIP等支付方式改革、基金监管
和药品价格信用体系的建立等政策,医保政策不断通过基金杠杆,促使医疗服务向高质
量转型。在医疗服务供给方面,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不断将优质医疗资
源均等化;通过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模式的推进,逐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促
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针对临床药事管理和合理用药,以临床使用价值为核心,明确
了医保药品、基本药物和集中采购药品在医院使用层面上的绝对优势地位。同时,由
于抗肿瘤领域创新药层出不穷,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
法(试行)》,通过分级管理模式,加强抗肿瘤药的合理使用。
“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源
动力,医药产业也将走向自主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机遇无限的同时,未来的市场
竞争和角逐日趋激烈。如何基于切实的临床需求,差异化新药研发,创新整合性营销模
式,需要创新型企业的战略布局更具前瞻性。基于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未来医药产业
和行业发展趋势如下:
创新喷薄,赛道拥挤,政府和市场需要真正的源发性自主创新,具有立足中国,放
眼全
球的国际竞争力。
创新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备受关注,没有可及的创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以
国内广阔市场来换取低价,是政策的主导方向。企业应有所取舍,保护创新的同时,赢
得市场。
“三医”联动紧密,前瞻化产品定位、差异化产品研发、整体化产品策略是对生
物医药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意味着在考虑价格压力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市场布局,战略
性开拓重点基层市场。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研发机制与核心技术
公司的核心研发竞争力在于全球一体化的研发体系,包括三大研发中心,覆盖大
分子药物从早期发现到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技术平台和技术创新机制。
公司在美国和中国共设立三大研发中心,分别位于旧金山、马里兰和苏州/上海
。三大研发中心采取分工合作模式,显著提高了研发效率和降低了研发成本。美国实
验室承担了创新药早期研究工作,重点聚焦新靶点和在研药品的识别和选择事项,确保
公司把握住创新药行业最新技术趋势。中国实验室则承担后续研发支持性工作,主要
负责药物的功能学验证与工艺开发任务。
公司拥有自主研发的多个主要核心技术平台:
(2)研发体系对产品的贡献
公司的源头创新能力,核心在于有能力进行药物前期开发的新靶点发现和验证。
这意味着更高的药物研究水平,更大的药物发现与成功可能性,以及更广泛的疾病领域
覆盖范围。卓越的创新药研发能力,使得公司成为国内少数具备开发全球首创药物潜
力的领先企业之一。
通过多个研发步骤自主研发并优化产品,公司成功研制出特瑞普利单抗,系具有
独特治疗优势的创新药物。公司利用在旧金山实验室的高通量单抗筛选平台发现并高
效鉴定新的分子实体,在小鼠免疫、细胞融合以及杂交瘤筛选各个步骤层层优化,从数
万个杂交瘤中通过elisa结合实验,elisa配体竞争抑制实验、内吞实验等初筛选出具
有高亲和力、高特异性、内吞效果佳的候选分子,进一步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不同的
体内小鼠动物肿瘤模型的功能性实验初筛到多个抗PD-1的鼠源抗体。根据公司独特的
人源化平台,将鼠源抗体进行体外的基因工程编辑,将这些抗体中一系列的鼠源氨基酸
改变为人源抗体序列,增加抗体的人源化程度,为药物的下游开发降低免疫原性风险,
增加安全性。同时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IgG4亚型抗体进行定点氨基酸突变,从而增加
其稳定性。最终确定的特瑞普利单抗分子在经过工程化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
发酵表达,产量高(5-7克/升),且经过纯化后的抗体质量稳定。通过上述多个步骤,特
瑞普利具有亲和力高、内吞效果佳、稳定性好的优势。作为国内第一个获批上市的国
产抗PD-1单抗,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不亚于进口产品,展现出在肿瘤
免疫治疗方面的巨大潜力。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取得的主要研发进展
报告期内获得的知识产权列表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自主研发以及合作开发/权益引入等形式
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研产品管线,快速推进现已进入临床阶段的项目进度并积极储备和
推动临床前项目的开发。
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大幅变动的原因及其合理性说明
4.在研项目情况
情况说明
(1)由于药品研发周期长,不确定因素多,此处仅列示重点项目截至报告期末的投
入。
(2)“预计总投资规模”为截至报告期末的累计投入和未来三年预计可能发生的
研发费用之和。上述预计为公司根据研发管线进度进行的合理预测,实际投入可能根
据项目进展情况发生变化,不代表在预计时间段内一定会发生。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7.77%。在研发方面,
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达9.4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44.80%,
研发管线进一步扩张,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一)拓益(特瑞普利单抗)纳入医保目录,新适应症拓展、商业化合作齐头并进
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表现振荡的大环境下,公司仍然确保为患者不间断地生产
和供应特瑞普利单抗。2020年年底,特瑞普利单抗成功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被纳入新版
国家医保目录(NRDL),新版目录自2021年3月1日起正式执行。公司的商务及准入团队
不断加快特瑞普利单抗进入医院渠道的速度,拓展核心城市及广阔市场的覆盖,并加强
产品品牌形象的建立,从而提升拓益在医生和患者间的品牌认知度。为助力特瑞普利
单抗销量进一步增长,截至本报告披露日,特瑞普利单抗已成功覆盖全国约3,000家医
院以及超过1,500家专业药房,持续推动医院终端销售量增长。同时,特瑞普利单抗获
批适应症已成功被纳入全国31个城市商业保险,惠及更多患者。
2021年2月,公司与阿斯利康制药达成商业化合作,授予其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大
陆地区后续获批上市的泌尿肿瘤领域适应症的独家推广权,以及所有获批适应症在非
核心城市区域的独家推广权。公司继续负责核心城市区域除泌尿肿瘤领域适应症之外
的其他获批适应症的推广。本次合作有利于继续推进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的商业化工
作,扩大特瑞普利单抗于各级城市的医院及药房覆盖范围,助推本土优质创新药物惠及
更多中国患者。
2021年2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系统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
性鼻咽癌患者的治疗获得NMPA附条件批准上市。2021年2月,特瑞普利单抗联合顺铂和
吉西他滨用于局部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一线治疗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NMPA
受理。2021年4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含铂化疗失败包括新辅助或辅助化疗12个月内进
展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治疗获得NMPA附条件批准上市。2021年7月,特瑞
普利单抗联合紫杉醇/顺铂一线治疗晚期或转移性食管鳞癌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N
MPA受理。新适应症的陆续获批上市以及sNDA的受理,将大幅度提升公司在国内PD-1市
场的商业化竞争力。
(二)核心在研药品于中国和海外的临床试验进展加速,拓益(特瑞普利单抗)首个
适应症提交美国上市申请,临床数据获得国际权威认可
截至本公告披露日,特瑞普利单抗已在中、美等多国开展了覆盖超过15个适应症
的30多项临床研究。在目前开展的所有关键注册临床研究中,公司除了广泛布局特瑞
普利单抗在多瘤种的一线治疗外,在肺癌、肝癌、食管癌等适应症上都积极布局了围
手术期的辅助/新辅助治疗,推进肿瘤免疫治疗在肿瘤患者病程早期的布局。海外临床
试验方面,特瑞普利单抗在黏膜黑色素瘤、鼻咽癌、软组织肉瘤领域获得FDA授予2项
突破性疗法认定、1项快速通道认定和3项孤儿药资格认定。公司于2021年3月正式向F
DA滚动提交了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BLA并获得FDA滚动审评(R
ollingReview),特瑞普利单抗成为首个向FDA提交BLA的国产抗PD-1单抗。2021年8月,
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吉西他滨/顺铂作为晚期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获得F
DA突破性疗法认定,此次获得的第二项突破性疗法认定拓宽了FDA对特瑞普利单抗治疗
鼻咽癌适应症的认定范围,将加快相关适应症在FDA的审批速度,公司预计在2021年第
三季度内完成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适应症,以及特瑞
普利单抗单药二/三线治疗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适应症的BLA提交。
在2021年6月举行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2021)中,特瑞普利单抗共有39
项相关研究集中亮相,包括1项全体大会口头报告、1项专场口头报告、15项壁报展示
和若干线上摘要,覆盖鼻咽癌、头颈癌、黑色素瘤、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胆
管癌、胰腺癌等10余个瘤种。其中,ASCO2021以全体大会LBA形式,发布了一项特瑞普
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鼻咽癌研究(JUPITER-02研究,#LBA2)最新成果
。这是自ASCO年会有线上官方记录以来,首个入选全体大会的中国本土创新药物研究
。
公司的另一项核心在研产品重组人源化抗BTLA单克隆抗体(TAB004/JS004)已经
完成Ia期剂量爬坡阶段,进入Ib/II期剂量扩展阶段。公司正在中国和美国两地对TAB0
04/JS004单药在多瘤种(复发/难治性淋巴瘤、黑色素瘤、头颈部鳞癌、鼻咽癌、肺癌
等)中进行安全性及有效性进一步探索的临床研究。此外,公司已开展TAB004/JS004和
特瑞普利单抗的联合用药临床试验,以期发挥协同抗肿瘤作用。公司认为两者结合是
一种极具前景的抗癌治疗策略,有望增加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扩大可能受益人群的
范围。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国内外尚无公开披露的其他同靶点抗肿瘤产品进入临床试
验阶段。
(三)与国际制药伙伴开展多产品多维度的合作,携手国内优秀mRNA初创企业共同
布局前沿技术领域
报告期初至本公告披露日,在业务拓展方面,公司新完成了两个在战略和产品合
作层面具有战略意义的合作,向着“立足中国、布局全球”的战略目标又迈出了重要
的步伐。
1、公司与Coherus就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开发和商业化签署了独占
许可与商业化协议。根据协议条款,公司授予Coherus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和加拿大的
独占许可。公司可获得总额最高达11.1亿美元的首付款、执行付款(如Coherus行使其
选择权)和里程碑付款,外加任何包含特瑞普利单抗的产品在许可区域内年销售净额20
%的销售分成。在许可区域内,公司将与Coherus共同开发特瑞普利单抗并由Coherus负
责美国和加拿大的所有商业活动。与Coherus的合作将成为公司拓展全球商业化网络
重要的一环。公司期待与Coherus密切合作,确立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场
地位,一同为全球患者提供效果更好、价格更优的治疗选择。未来,公司将以适当的研
发计划、临床开发及商业化活动,持续为公司的在研药物探索全球机遇。
2、公司与嘉晨西海就成立合资企业订立合资协议。根据合作协议,公司将以现
金形式向合资公司注资并拥有合资公司50%股权。嘉晨西海将以mRNA技术平台涉及的
知识产权对合资公司投资,并拥有合资公司50%股权。合资企业将主要于合资地区从事
基于mRNA技术平台的肿瘤、传染病、罕见疾病及订约双方协议的其他疾病领域的研发
、临床研究、申请批准、生产及产品开发项目商业化。合资公司能够互补双方各自的
优势从而更加高速高效地发挥mRNA这个通用平台技术在肿瘤免疫治疗和传染病预防等
方面的优势,并不断拓展新的应用方向。公司也将药物研发领域由此拓展到了mRNA技
术领域。
(四)新药开发提速,多种形式拓宽和丰富产品布局
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的创新研发领域已经从单抗药物类型扩展至包括小分子
药物、多肽类药物、抗体药物偶联物(ADCs)、双特异性或多特异性抗体药物、核酸类
药物等更多类型的药物研发以及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下一代创新疗法探索。公司
在研产品管线覆盖五大治疗领域,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慢性代谢类疾
病、神经系统类疾病以及感染类疾病。其中,处于商业化阶段的在研产品共2项(特瑞
普利单抗以及埃特司韦单抗),处于新药上市申请阶段在研产品1项(阿达木单抗),除上
述产品外另有16项在研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PARP抑制剂、昂戈瑞西单抗以及
贝伐珠单抗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25项在研产品处在临床前开发阶段。报告期内,
公司产品TAB006/JS006(特异性抗TIGIT单克隆抗体注射液)、JS110(XPO1抑制剂)、JS
111(EGFRexon20插入等非常见突变抑制剂)、JS201(抗PD-1/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
、JS103(聚乙二醇化尿酸酶衍生物)、JS007(抗CTLA-4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获得NMPA或
FDA的IND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JS014(重组白介素21-抗人血清白蛋白(HSA)单域抗
体融合蛋白)的IND申请获得NMPA受理。公司计划在今年下半年继续向药物监管机构提
交更多的在研新产品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
(五)深度布局抗感染治疗领域,用中国创新为世界抗疫事业添砖加瓦
在疫情爆发之初,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迅速启动了用于治疗和预防CO
VID-19的中和抗体研发项目以抗击疫情。埃特司韦单抗是一款重组全人源抗SARS-CoV
-2单克隆中和抗体,用于治疗和预防COVID-19。在国内市场,公司已完成针对新冠病毒
感染者的国际多中心Ib/II期临床研究(NCT04780321),具体研究结果将于近期总结完
成。在海外市场,2021年2月,FDA正式批准埃特司韦单抗(JS016/LYCoV016)1,400mg和
巴尼韦单抗(LY-CoV555)700mg双抗体疗法的EUA用于治疗伴有进展为重度COID-19和/
或住院风险的轻中度COVID-19患者。公司合作伙伴礼来制药正在持续与全球监管机构
合作,让此疗法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双抗体疗法已经在全球超
过12个国家和地区获得EUA批准。
(六)完成H股新股配售,优化公司资本结构
为更聚焦主业发展,提升经营效率,增强公司的技术研发投入,更好地服务于科技
创新,公司成功按配售价每股H股70.18港元向至少六名承配人配发及发行合共36,549,
200股新H股,配售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约为人民币21.06亿元。配售事项所得款项拟用于
药物研发和管线扩充、拓展商业化团队、境内外投资、并购和业务发展以及一般公司
用途。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人民币42.69亿元。充足的现金结
余将为公司的研发、生产设施扩展及更多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需求提供强大的支持
,以及面临宏观经济及行业环境变动时提供良好的灵活性。
2021年2月起,公司A股及H股分别纳入沪股通及港股通股票范围。2021年3月起,
公司A股纳入科创50指数及富时全球股票指数,公司H股纳入恒生综合指数、恒生小型
股指数、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恒生港股通指数、恒生港股通中小型指数。2021年9月
起,公司A股将纳入MSCI中国A股在岸指数。
(七)产能稳步提升,打造“智慧”生产基地
公司拥有2个生产基地。苏州吴江生产基地已获GMP认证,拥有4,500L发酵能力,
其中3,000L发酵能力可用于公司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和临床试验用药的生产,报告期内
新增1,500L发酵能力,用于支持阿达木单抗的原液生产及其他在研药物的临床试验用
药生产。上海临港生产基地按照CGMP标准建设,其中一期项目产能30,000L(15*2,000L
),已于2019年底投入试生产,并在开发初期支持了JS016项目在海外临床试验范围内的
供药和原液供应。目前,上海临港生产基地正在进行特瑞普利单抗的技术转移工作。
由于规模效应,上海临港生产基地产能的扩充亦将为公司带来更具竞争力的生产成本,
并支持更多临床试验加速推出新药物。根据目前在研产品管线的研发进度,公司计划
进一步扩展生产设施,以提供可与公司日益增长及渐趋成熟的在研药物相匹配的充足
产能,并支持公司的业务在未来持续扩张。
从设计到建设,上海临港生产基地以实现全面数字化为目标,将生产自动化、管
理数字化运行到实际生产中,力求做到的四个转变的数字化“智慧”工厂:
1、通过产线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将“摸黑生产”转变为“透明
生产”;
2、通过网络化,将“数据滞后于产品”转变为“数据同步于产品”;
3、通过数据分析结合控制,将“经验决定品质”转变为“过程保证品质”;
4、通过“人机料法环”的整体数字化,将“用人管理药品质量”转变为“系统
保障药品质量”,从而从源头上保障用药安全。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的重大变化,以及报告期内发生的对公司经营情况有重大
影响和预计未来会有重大影响的事项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正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
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仍为负数,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认
定标准,公司尚未实现盈利。生物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盈利周期较长,处于研
发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盈利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公司作为一家创新型生物制药企
业,正处于重要研发投入期,随着产品管线的进一步丰富,以及在研产品临床试验在国
内、国际的快速推进,公司将继续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未来盈利与否取决于在研药
品上市进度及上市后药品销售情况,而高昂的研发投入、商务推广成本及运营成本又
进一步给盈利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公司短期存在不能盈利的风险。
公司首个上市产品特瑞普利单抗已于2019年正式开始销售。随着特瑞普利单抗
纳入最新一轮医保目录,其在更多适应症上的注册临床试验陆续完成,其他在研产品的
开发进度加快等,多适应症以及多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将进一步改善公司财务状况,为
公司尽快实现扭亏为盈创造条件。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公司2021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21.1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09亿
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13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后净利润仍为负数主要由于公司对在研项目研发投入的持续加大以及对商业化产品特
瑞普利单抗的推广力度的加大。报告期内,公司研发费用为9.47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
增长33.62%。研发费用增长主由于公司在报告期内不断丰富和拓展在研产品管线,快
速推进现有临床项目的开展,持续探索药物在临床阶段的联合治疗方案所致。报告期
内,公司销售费用为4.2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5.22%。随着特瑞普利单抗的准入
医院数量及覆盖药房数量大幅度增加,公司商业化团队一线销售人员扩充以及商业化
推广力度加大导致销售费用相应增长。
公司致力于创新疗法的发现、开发和商业化。公司积极布局覆盖多项疾病治疗
领域的在研产品管线,未来仍将维持相应规模的研发投入用于在研产品进行临床前研
究、全球范围内的临床试验以及新药上市前准备等药物开发工作。且公司新药上市申
请等注册工作、上市后的市场推广等方面亦将带来高额费用,均可能导致短期内公司
亏损进一步扩大,从而对公司日常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报告期内,公
司的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新药研发作为技术创新,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成功率低的特点,
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获批上市是一个漫长历程,要经过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新药
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每一环节都有可能面临失败风险。公司将加强
前瞻性战略研究,根据临床用药需求确定新药研发方向,制定合理的新药技术方案,不
断加大新药研发投入力度,在进行新药研发的立项过程中秉持审慎原则,尤其在研发过
程中对在研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价,一旦发现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将及时停止该品种的后
续研发,从而最大可能降低新药研发风险。
在目前中国市场已获批上市的抗PD-1单抗产品中,包括特瑞普利单抗在内的四款
国产抗PD-1单抗已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公司未来将在市场份额、市场推
广和准入分销等方面均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经营风险
公司业务经营需要一定的研发技术服务以及原材料供应。目前公司与现有供应
商关系稳定,若研发技术服务或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公司的盈利能力或会受到不利影
响。同时,公司供应商可能无法跟上公司的快速发展,存在减少或终止对公司研发服务
、原材料的供应的可能性。若该等研发技术服务或原材料供应中断,公司的业务经营
可能因此受到不利影响。此外,公司的部分生产原材料及设备耗材依靠直接或间接进
口,若国际贸易情形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会对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2020年医保目录调整已完成,公司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被纳入新版《国
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版)》乙类范围,是新版国家医
保目录中唯一用于黑色素瘤治疗的抗PD-1单抗药物。纳入医保后价格下降能够有效提
升公司产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有利于特瑞普利销量的显著提升。但若销量的提升
不及预期,则可能对公司收入造成不利影响。
(五)行业风险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医保局成立,医保控费、新版《国家基本
药物目录》推出、一致性评价、药审改革、合规性监管、“4+7”药品集中采购试点
方案开始执行、进口药品“零关税”等一系列政策落地,鼓励药企创新与药品降价已
是大势所趋,行业格局面临重塑。如果未来公司不够跟进产业趋势持续创新或相关产
业政策出现了不利变化,则可能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始终以“创新”作为发展目标,管线布局产品除了UBP1211、JS501为生物类
似药外,其余在研产品均为创新药。针对上述行业和政策风险,公司将顺应外部政策变
化,继续提升创新能力和新产品持续开发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创新药品进入临床
试验阶段和上市的进程,以创新应对挑战;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扩大产能,在严格确
保药物生产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应对未来可能的药品降价;同时,坚持依
法合规,使公司经营活动适应监管政策变化,防范政策风险。
(六)宏观环境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给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不利影响,尽管公司主要经营活动开展
地域不在疫情中心,已获批上市的特瑞普利单抗不属于直接受疫情影响的药品类型,但
受限于医疗资源向新冠肺炎防控领域倾斜、疫情防控所需及公众对疫情的担忧情绪等
因素,公司各项临床试验项目推进进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延迟,对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
抗的研发和商业化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因
此导致的中美双方对跨境技术转让、投资、贸易可能施加的额外关税或其他限制,将
可能对公司海外业务经营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卓越的药物发现和开发能力
公司在发现及开发创新生物药的领域具有卓越能力,能够独立进行靶点评估、机
制研究及验证、临床在研药品筛选以及功能学验证等发现及开发生物药的关键步骤。
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在研产品管线覆盖五大治疗领域,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
统疾病、慢性代谢类疾病、神经系统类疾病以及感染类疾病。
公司在全球设有三个研发中心,其中旧金山实验室与马里兰实验室主要专注于肿
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已知与创新靶点的机制研究、药物发现以及药物分子的精准
筛选;国内苏州/上海研发中心则主要进行在研药品的功能学验证与工艺开发。公司依
托其于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强大研究能力和自主建立的药物分子筛选平台,已自主研
发出多项具备全球首创药物潜力的在研产品,其中TAB004/JS004已获美国FDA和NMPA的
临床试验批准,为全球首个获得临床试验批准的抗BTLA单克隆抗体,标志着公司已从同
类创新向全球首创进军。公司的源头创新能力,即有能力进行药物前期开发的新靶点
发现和验证,意味着更高的药物研究水平,更大的药物发现与成功可能性,以及更广泛
的疾病领域覆盖范围。随着公司持续进行更多创新靶点的探索与验证工作,会有更多
的在研药品进入未来的开发管线,从而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2.全产业链的药物研发与生产能力
公司建立了涵盖蛋白药物从早期研发阶段到产业化阶段的整个过程的完整技术
体系,包括多个主要技术平台:(1)抗体筛选及功能测定的自动化高效筛选平台、(2)人
体膜受体蛋白组库和高通量筛选平台、(3)抗体人源化及构建平台、(4)高产稳定表达
细胞株筛选构建平台、(5)CHO细胞发酵工艺开发平台、(6)抗体纯化工艺及制剂工艺
开发与配方优化平台、(7)抗体质量研究、控制及保证平台、(8)抗体偶联药研发平台
、(9)siRNA药物研发平台。
公司建立了全球一体化的研发流程,已在美国建立实验室。旧金山实验室进行初
步高通量抗体筛选和进一步人源化、选择和优化;马里兰实验室使用膜受体蛋白组库
和真核细胞为基础的功能测定平台进行新靶点的筛选和抗体候选物的评估和选择;在
马里兰实验室和旧金山实验室的支持下,在中国的苏州和上海生产基地负责进行稳转
细胞株的建立、工艺优化、GMP标准生产、建立和维护全球的质量系统、进行临床试
验用药和商业化生产。公司在美国的实验室密切关注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研发的最新技
术趋势,同时中国实验室在研发过程中进行后续支持性工作,从而进行高效且低成本的
研发活动。
生产能力方面,公司在中国拥有两个单克隆抗体生产基地,分别位于苏州吴江和
上海临港。苏州吴江生产基地已获GMP认证,拥有4,500L发酵能力,其中3,000L发酵能
力可用于公司产品的商业化生产和临床试验用药的生产,报告期内新增1,500L发酵能
力,用于支持阿达木单抗的原液生产及其他在研药物的临床试验用药生产。上海临港
生产基地按照CGMP标准建设,其中一期项目产能30,000L(15*2,000L),已于2019年底投
入试生产,并在开发初期支持了JS016项目在海外临床试验范围内的供药和原液供应。
目前,临港生产基地正在进行特瑞普利单抗的技术转移工作。由于规模效应,临港生产
基地产能的扩充亦将为本公司带来更具竞争力的生产成本,并支持更多临床试验加速
推出新药物。根据目前在研产品管线的研发进度,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展生产设施,以提
供可与公司日益增长及渐趋成熟的在研药物相匹配的充足产能,并支持公司的业务在
未来的持续扩张。
3.快速扩张的强大在研药品管线
自公司2012年12月成立至今,已开发共计44项在研药品。其中,处于商业化阶段
的在研产品共2项(特瑞普利单抗以及埃特司韦单抗),处于新药上市申请阶段在研产品
1项(阿达木单抗),除上述产品外另有16项在研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中PARP抑制
剂、昂戈瑞西单抗以及贝伐珠单抗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阶段),25项在研产品处在临床前
开发阶段。除在自有的技术平台开发在研药物外,公司亦积极与国内外优秀的生物科
技公司合作进一步扩展产品管线,丰富药物联合治疗的布局。
4.经验丰富且拥有出色技能的高级管理团队
公司的高级管理团队成员都具有生物科技研究领域丰富的工作经验,包括全球知
名研究机构、领先的国际制药公司以及FDA等监管机构。他们拥有涵盖整个药品开发
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出色专业知识,包括创新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监
管审批、药物警戒、生产等环节。
★2020年年度
●董事会报告对整体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0年初,全球范围内的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给公司的整体运营带来了一
定考验。包括药品生产、商业销售、监管互动和检查、临床试验招募和参与等多环节
工作任务或暂停或延迟。面对疫情压力,公司迅速采取多项防疫措施,保证各部门正
常运转,努力减少疫情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利影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
入15.9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5.77%,其中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销售收入为10.0
3亿元,当期毛利率为88.81%。在研发方面,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
司研发费用达17.78亿元,同比增长87.93%,研发管线进一步扩张,取得大量研究成
果,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一)在研药物取得重要临床进展
报告期内,在研产品管线取得多项重要临床进展。
2020年1月,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抗肿瘤BTLA单抗(代号TAB004/JS004
)获得NMP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并于2020年4月完成I期临床首例患者给药。此外,其
目前在美国完成Ia期剂量爬坡阶段,进入Ib/II期剂量扩展阶段。TAB004/JS004是公
司第二个同时通过NMPA与FDA药物临床试验批准的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知识产权的
在研产品。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全球没有其他同靶点抗肿瘤产品进入临床阶段。更进
一步,TAB004/JS004有望与公司自主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联合使用,增强肿瘤特异性
T细胞的增殖和抗肿瘤细胞因子的产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联合治疗方法的选择。
2020年4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系统治疗失败的
复发/转移鼻咽癌(NPC)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NMPA受理。本次新适应症上市申请是
全球首个抗PD-1单抗治疗复发/转移鼻咽癌的新药上市申请。2021年2月,该新适应症
上市申请已获得NMPA附条件批准。
2020年5月,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尿
路上皮癌(UC)患者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NMPA受理。这标志着特瑞普利单抗达成
又一里程碑,公司针对黑色素瘤、鼻咽癌、尿路上皮癌等“细分领域”适应症的布局
已进入新的阶段。尿路上皮癌(UC)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泌尿系统癌症。早期以手
术治疗为主,对于不能手术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以铂类为基础的化
疗是其标准的一线治疗,随着化疗敏感性下降,会导致肿瘤复发和疾病进展。对于此
类标准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目前国内治疗手段非常有限。预
计特瑞普利单抗尿路上皮癌适应症获批后,将为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
择,市场前景可观。
2020年5月,JS005(重组人源化抗IL-17A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在中国开展
的I期临床研究已完成首例受试者给药,目前,该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进入II期临床
研究。在临床前研究中,JS005显示出与已上市抗IL-17单抗药物相当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前研究数据充分显示:重组人源化抗IL-17A单克隆抗体靶点明确、疗效确切、
安全性良好、生产工艺稳定、产品质量可控。
2020年6月,etesevimab(代号JS016,重组全人源抗SARS-CoV-2单克隆抗
体注射液)获得NMPA批进入国内I期临床试验,并于2020年7月完成I期临床试验受试
者入组。该临床试验为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价JS016单
剂静脉输注给药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计划招募40例健康受试者(男女
均有),是全球首个在健康受试者中开展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临床试验。目前,公司
正在开展针对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Ib/II期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公司合作
伙伴礼来制药已在美国健康受试者中成功完成了一项类似的etesevimabI期临床研究
(NCT04441931)。一项在近期门诊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中进行的II/III期临床研
究(BLAZE-1,NCT04427501)仍在进行中。
2020年9月,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用于晚期一线未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复
发转移性鼻咽癌的III期关键注册临床在期中分析中,由独立数据监察委员会(IDMC
)判定达到了预设的主要研究终点。2021年2月,该新适应症上市申请获得获得NMPA
受理。
2020年12月,特瑞普利单抗与化疗联合一线治疗EGFR阴性非小细胞肺癌的I
II期关键注册临床在期中分析中,由独立数据监察委员会(IDMC)判定达到了预设的
主要研究终点。公司将于近期向NMPA递交该新适应症上市申请。
报告期内,特瑞普利单抗还在黏膜黑色素瘤、鼻咽癌、软组织肉瘤领域获
得FDA授予1项突破性疗法认定、1项快速通道认定和3项孤儿药资格认定。2021年3月
,特瑞普利单抗用于晚期黏膜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被NMPA纳入突破性治疗药物程序。
(二)加大研发投入,取得突破成果
在创新药研发方面,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达17.78亿
元,相较2019年同期增长87.93%,有力地支撑了公司创新药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截至
报告期末,公司主要拥有70项已授权专利,其中55项为境内专利,15项为境外专利。
(三)产品管线新布局,进军抗感染治疗领域
2020年3月,公司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开发了新冠病毒中和抗体etesevim
ab。Etesevimab是一种重组全人源单克隆中和抗体,以高亲和力特异性结合SARS-CoV
-2表面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并能有效阻断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ACE2的结合。20
20年5月,公司与礼来制药达成正式合作,礼来制药被授予在大中华地区外对JS016开
展研发活动、生产和销售的独占许可。根据协议,礼来制药需向公司支付1,000万美
元首付款,并在实现规定的里程碑事件后支付最高2.45亿美元的里程碑款,外加该产
品销售净额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2021年2月,FDA正式批准etesevimab(JS016
或LY-CoV016)1,400mg和bamlanivimab(LY-CoV555)700mg双抗体疗法的紧急使用授
权(EUA)用于治疗伴有进展为重度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和/或住院风
险的轻中度COVID-19患者。
(四)创新营销体系,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国内单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积极探索创新市场准入能力,采取多样
化的商业营销手段提高产品市场渗透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建立超过900人的商
业化团队,负责特瑞普利单抗及其他在研药品的商业化,商业化团队人数较上年同期
增长153%。特瑞普利单抗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3亿元,销售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2021年2月,公司与阿斯利康制药达成商业化合作,授予其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大
陆地区后续获批上市的泌尿肿瘤领域适应症的独家推广权,以及所有获批适应症在非
核心城市区域的独家推广权。公司将继续负责核心城市区域除泌尿肿瘤领域适应症之
外的其他获批适应症的推广。本次合作,有利于继续推进特瑞普利单抗在中国的商业
化工作,扩大特瑞普利单抗于各级城市的医院及药房覆盖范围,助推本土优质创新药
物惠及更多中国患者。2021年2月,公司与Coherus签署了《独占许可与商业化协议》
。公司将授予Coherus特瑞普利单抗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独占许可开发、制造、商业化
、销售及以其他方式开发特瑞普利单抗,并因此获得1.5亿美元不可退回的首付款,
以及累计不超过3.8亿美元的里程碑款,外加任何包含特瑞普利单抗的产品在Coherus
区域内年销售净额20%的销售分成。
(五)登陆科创板,增强公司资本运作能力
报告期内,为优化资本结构,更聚焦主业发展,提升经营效率,增强公司
的技术研发投入,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公司全力筹备A股科创板上市事宜,于202
0年5月20日获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并于2020年7月15日成功登陆科创板。本次募集
资金将用于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包括TAB004/JS004项目境内外研发、JS001后续境
内临床研发和其他早期项目临床前研究等;以及建设上海临港大规模单克隆抗体药物
生产基地。募投项目完成后,公司产能将获得大幅提升,加快公司的创新药物研发成
果转化为可大规模供应市场的生物药物制剂,有助于公司高速成长维持竞争优势。
二、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尚未实现盈利。生物医药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盈
利周期较长,处于研发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盈利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公司作为一
家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正处于重要研发投入期,随着产品管线的进一步丰富,以及
在研产品临床试验在国内、国际的快速推进,公司将继续投入大量的研发费用。未来
盈利与否取决于在研药品上市进度及上市后药品销售情况,而高昂的研发投入、商务
推广成本及运营成本又进一步给盈利带来不确定性,因此,公司短期存在不能盈利的
风险。
公司首个上市产品特瑞普利单抗已于2019年正式开始销售。随着特瑞普利
单抗纳入最新一轮医保目录,其在更多适应症上的注册临床试验陆续完成、其他在研
产品的开发进度加快等,多适应症以及多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将进一步改善公司财务
状况,为公司尽快实现扭亏为盈创造条件。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公司2020年年度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仍出现亏损,主要由于公司营
业收入尚不能完全覆盖持续加大的对在研项目及储备研发项目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
,公司研发费用为17.78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87.93%。公司在报告期内不断丰
富产品管线,持续探索药物的联合治疗,快速推进现有临床项目的开展和储备研发项
目的开发,导致公司研发费用持续增长。
公司储备了多项处于早期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在研项目,公司未来仍将持续
较大规模的研发投入用于在研项目完成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及新药上市前准备等产
品管线研发业务,且公司新药上市申请、新药市场推广等方面亦将带来高额费用,均
可能导致公司亏损进一步扩大,从而对公司日常经营、财务状况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的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不利变化。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新药研发作为技术创新,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成功率低的
特点,从实验室研究到新药获批上市是一个漫长历程,要经过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
、新药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等诸多复杂环节,每一环节都有可能面临失败风险。公司
将加强前瞻性战略研究,根据临床用药需求确定新药研发方向,制定合理的新药技术
方案,不断加大新药研发投入力度,在进行新药研发的立项过程中秉持审慎原则,尤
其在研发过程中对在研项目进行阶段性评价,一旦发现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将及时停止
该品种的后续研发,从而最大可能降低新药研发风险。
在目前中国市场已获批上市的六款抗PD-1单抗产品中,包括特瑞普利单抗
在内的四款国产抗PD-1单抗均已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进入医保目录,公司未来将在市场
份额、市场推广和准入分销等方面均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四)经营风险
公司业务经营需要一定的研发技术服务以及原材料供应。目前公司与现有
供应商关系稳定,若研发技术服务或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公司的盈利能力或会受到
不利影响。同时,公司供应商可能无法跟上公司的快速发展,存在减少或终止对公司
研发服务、原材料的供应的可能性。若该等研发技术服务或原材料供应中断,公司的
业务经营可能因此受到不利影响。此外,公司的原材料主要依靠直接或间接进口,若
国际贸易情形发生重大变化,可能会对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2020年医保目录调整已完成,公司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被纳入新
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版)》乙类范围,是新
版国家医保目录中唯一用于黑色素瘤治疗的抗PD-1单抗药物。纳入医保后价格下降能
够有效提升公司产品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有利于特瑞普利销量的显著提升。但若销
量的提升不及预期,则可能对公司收入造成不利影响。
(五)行业风险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医保局成立,医保控费、新版《国
家基本药物目录》推出、一致性评价、药审改革、合规性监管、“4+7”药品集中采
购试点方案开始执行、进口药品“零关税”等一系列政策落地,鼓励药企创新与药品
降价已是大势所趋,行业格局面临重塑。如果未来公司不够跟进产业趋势持续创新或
相关产业政策出现在不利变化,则可能对公司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始终以“创新”作为发展目标,管线布局产品除了UBP1211、JS501为
生物类似药外,其余28个在研产品均为创新药。针对上述行业和政策风险,公司将顺
应外部政策变化,继续提升创新能力和新产品持续开发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创
新药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和上市的进程,以创新应对挑战;在此基础上,公司进一步
扩大产能,在严格确保药物生产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应对未来可能的药
品降价;同时,坚持依法合规,使公司经营活动适应监管政策变化,防范政策风险。
(六)宏观环境风险
2020年第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给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带来
不利影响。尽管公司主要经营活动开展地域不在疫情中心,已获批上市的特瑞普利单
抗不属于直接受疫情影响的药品类型,但受限于医疗资源向新冠肺炎防控领域倾斜、
疫情防控所需及公众对疫情的担忧情绪等因素,公司各项临床试验项目推进进度出现
了一定程度的延迟,对核心产品特瑞普利单抗的研发和商业化均产生了一定影响。
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以
及因此导致的中美双方对跨境技术转让、投资、贸易可能施加的额外关税或其他限制
,将可能对公司海外业务经营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七)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八)其他重大风险
二、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1)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加81,980.74万元,增长105.77%,其中报告期
内:药品收入110,227.82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2.39%,其中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销
售收入100,318.02万元;新增技术许可收入40,510.30万元。
(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去年同期下降92,118.90万元,主要
由于公司为研发管线拓展、研发项目快速推进而持续增加的研发投入,以及因特瑞普
利单抗注射液推广力度加大而增加的商业化支出和公司经营规模扩张而增加的日常运
营费用。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生物药行业发展趋势
1、生物药行业的扩大
随着中国居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国内对生物药的需求增
加,加上中国政府对生物产业的投入不断增加,预计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规模将
继续快速增长。
全球生物药市场已从2014年的1,944亿美元增长到2018年的2,618亿美元。
同期中国生物药市场从1,167亿人民币增长到2,622亿人民币。受到病人群体扩大、支
付能力提升等因素的驱动,未来生物药市场增速将远高于同期化学药市场。
2、新兴市场比重不断增大
欧美成熟市场的支付能力及医保报销较高,价格高昂的生物药均已实现较
高的病人渗透率。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正在通过提升支付能力努力改善病人用药
的现状,同时随着诸多生物创新药的专利到期日近和生物类似药的上市,拥有庞大病
人群体的发展中国家将在世界生物药格局中占有愈发重要的地位。
3、中小型药企的崛起
尽管当前大型药企在全球医药市场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未来将会面
临中小型创新药企的巨大挑战。创新型的中小型药企通常在某一个治疗领域拥有强大
的研发能力及更灵活的研发模式,他们从药企内部研发为主拓展至外部研发、合作研
发、专利授权及研发外包等多种组合形式。多元化的研发模式使得研发资源能够共享
,提高研发效率,专注在该领域研发出重磅药品的机率更高。
4、加强市场监管
发展中国家由于医药行业起步较晚,法规监管较为缺失,在临床前和临床
研究以及药物生产等领域法规监管相对滞后,造成药企存在不合规运营的事件层出不
穷。随着监管机构审查审批逐渐严格以及常态化的飞行检查,中国生物药市场将向规
范化过渡。
5、鼓励创新
生物创新药通过新靶点或新作用机制可以更有效地治疗疾病,满足不断增
长的临床需求。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国家政策的扶持、对健康与新药创新研发投入
的增加、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等影响因素,大力发展创新药将成为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
必然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并立足医疗创新的前沿,公司以满足医疗需求和治愈
病患为使命。通过不断地进行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商业化,公司计划成为一家集研发、
生产和商业化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集团,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
。主要发展战略如下:
1、专注现有在研药品的推进和商业化
加快推进在研管线的研发进度及商业化进程是未来工作重点,公司后续将
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大资源投入:
(i)尽快推进JS001后续多个肿瘤适应症的国内临床试验及获得国内NDA批准
;
(ii)快速推进JS001美国及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尽快实现国际市场的商业
化;
(iii)重点支持全球首创在研药品(包括但不限于TAB004/JS004)的美国临
床申报和临床试验;
(iv)通过临床试验推进JS002、JS005、JS109等在研药品的商业化;
(v)临床前产品的加快研发;
(vi)建立适合公司未来发展需要的市场和商业化体系。
2、快速拓展产品管线
(i)继续对适合大分子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进行跟踪及探索性研究,利用自
主建立的抗体发现、高效筛选平台和高表达细胞株构建平台,发现及遴选新的在研药
品;
(ii)在小分子研发领域投入适当资源进行全新药物靶点的探索和研发,推
进与优秀小分子药物公司的研发合作;
(iii)开展细胞治疗等新领域的探索性研究,寻求机会进一步拓展公司的产
品管线。
3、提高大分子发酵产能,进一步提升生产成本竞争力
公司未来计划提高公司的大分子药物发酵产能,并探索新型发酵工艺的开
发,从而进一步降低药物的生产成本以应对未来的竞争。吴江生产基地已经完成技术
升级改造,目前拥有3,000L的发酵能力;上海临港生产基地按照CGMP标准进行建设,
其中一期项目已于2019年底投入试生产,产能30,000L,目前正在进行特瑞普利单抗
的技术转移工作,并在报告期内支持了JS016项目的临床试验样品在全球临床试验的
供药和原液供应。
(三)经营计划
公司计划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和商业化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具有全球竞
争力的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实现“中国智造,布局全球,同步服务海内外市场”的
宏伟目标。
在产品研发方面,公司将在加快推进在研管线的研发进度及商业化进程的
基础上,以大分子药物开发为主,继续对适合大分子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进行跟踪和
探索性研究,开发新的在研药品,同时在小分子研发领域投入适当资源进行全新药物
靶点的探索和研发,并开展细胞治疗与肿瘤疫苗领域的探索性研究;在自主研发的基
础上,公司还将通过许可引进等模式进一步扩充产品管线,以始终处于研发创新药物
的第一线。
在生产方面,公司计划进一步提升大分子药物发酵产能、探索新型生产工
艺以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吴江生产基地已经完成技术升级改造,拥有3,000L的发酵
及商业化量产能力;上海临港生产基地按照CGMP标准进行建设,其中一期项目产能30
,000L。预计临港产业化基地的正式投产将会进一步提升公司生产的单位成本竞争力
。
在质量管理方面,公司将根据实际情况,明确部门和个人工作及职责范围
,加强绩效考核,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设备使用和维护管理,充分发挥设备技术
性能;落实GMP常态化管理,细化各项操作规则,强化员工规则和质量意识,确保药
品生产质量合格。
在商业化方面,公司将持续完善营销与商业化团队的建立,并积极探索与
阿斯利康制药、Coherus等国内外优秀医药企业达成合作,推动公司产品以更广阔的
覆盖范围、更快的可及速度造福患者。
在人才建设方面,公司将围绕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所需,有针对性地引进
公司亟需的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人才成长步伐,解决制约公司发展的人才
瓶颈,不断健全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知识型、创新型人才队伍,为
公司后续发展提供强大智力保障。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卓越的药物发现和开发能力
公司在发现及开发创新生物药的领域具有卓越能力,能够独立进行靶点评
估、机制研究及验证、临床在研药品筛选以及功能学验证等发现及开发生物药的关键
步骤。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的30项在研药品中包括自主研发的28项创新药。
公司在全球设有三个研发中心,其中旧金山实验室与马里兰实验室主要专
注于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已知与创新靶点的机制研究、药物发现以及药物分子
的精准筛选;国内苏州/上海研发中心则主要进行在研药品的功能学验证与工艺开发
。公司依托其于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强大研究能力和自主建立的药物分子筛选平台,
已自主研发出两项具备全球首创药物潜力的在研产品(即JS004及JS009),其中JS00
4已获美国FDA和NMPA的临床试验批准,为全球首个获得临床试验批准的抗BTLA单克隆
抗体,标志着公司已从同类创新向全球首创进军。公司的源头创新能力,即有能力进
行药物前期开发的新靶点发现和验证,意味着更高的药物研究水平,更大的药物发现
与成功可能性,以及更广泛的疾病领域覆盖范围。随着公司持续进行更多创新靶点的
探索与验证工作,会有更多的在研药品进入未来的开发管线,从而为公司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创新动力。
2、全产业链的药物研发与生产能力
公司建立了涵盖蛋白药物从早期研发阶段到产业化阶段的整个过程的完整
技术体系,包括七个主要技术平台:(1)抗体筛选及功能测定的自动化高效筛选平
台、(2)人体膜受体蛋白组库和高通量筛选平台、(3)抗体人源化及构建平台、(
4)高产稳定表达细胞株筛选构建平台、(5)CHO细胞发酵工艺开发平台、(6)抗体
纯化工艺及制剂工艺开发与配方优化平台、(7)抗体质量研究、控制及保证平台。
公司建立了全球一体化的研发流程,已在美国建立实验室。旧金山实验室
进行初步高通量抗体筛选和进一步人源化、选择和优化;马里兰实验室使用膜受体蛋
白组库和真核细胞为基础的功能测定平台进行新靶点的筛选和抗体候选物的评估和选
择;在马里兰实验室和旧金山实验室的支持下,在中国的苏州和上海生产基地负责进
行稳转细胞株的建立、工艺优化、GMP标准生产、建立和维护全球的质量系统、进行
临床试验用药和商业化生产。公司在美国的实验室密切关注生物技术创新药物研发的
最新技术趋势,同时中国实验室在研发过程中进行后续支持性工作,从而进行高效且
低成本的研发活动。
生产能力方面,公司在中国拥有两个单克隆抗体生产基地,分别位于苏州
吴江和上海临港。苏州的吴江生产基地是公司目前正在使用的商业化生产基地和临床
药物生产基地。苏州吴江生产基地拥有3,000L发酵能力,随着公司特瑞普利单抗的获
批上市于2018年12月份成功取得GMP证书,并且于2019年2月发出了第一批商品。上海
临港生产基地按照CGMP标准进行建设,一期项目产能达到30,000L发酵能力,已于201
9年底投入试生产。目前正在进行特瑞普利单抗的技术转移工作,并在报告期内支持
了JS016项目的临床试验样品在全球临床试验的供药和原液供应。
3、快速扩张的强大在研药品管线
自公司2012年12月成立至今,已开发共计30项在研药品,包括22项肿瘤免
疫疗法在研药品、3项代谢类疾病在研药品、3项针对炎症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在研药
品、1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在研药品及1项抗感染在研药品。除在自有的技术平台开
发在研药物外,公司亦积极与国内外优秀的生物科技公司合作进一步扩展产品管线,
丰富药物联合治疗的布局。
2020年7月,公司与RevitopeOncology,Inc.及其全资子公司RevitopeLimit
ed(以下合称为“Revitope”)签署了研发合作及许可协议,双方将利用Revitope的
双抗原导向T细胞嵌合活化技术平台和本公司的抗体技术平台合作研发新一代T细胞嵌
合活化肿瘤免疫疗法。Revitope将负责针对公司所挑选靶点设计5组不同的TEAC肿瘤
免疫疗法药物。公司将获得协议中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独占许可。
2020年8月,公司与英派药业就成立合资公司订立合资协议。合资公司将主
要从事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研发和商业化。英派药业将注入资产PARP抑制剂senaparib
(IMP4297)的合资区域内
(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权益,公司和英派药业将分别拥
有合资公司的50%股权。双方将合作进行IMP4297项目在合资区域内的多种适应症的临
床试验、生产、商业化准备等。
2020年9月,公司与北京恩瑞尼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恩
瑞尼”)订立合作协议,共同成立一家主要从事CD39药物的研发、临床应用及商业化
的合资公司。该项目的CD39产品拥有独特创新的设计理念,通过选择性地靶向肿瘤微
环境中高表达CD39的免疫抑制性细胞从而来实现高药效的同时,降低潜在的系统性副
作用。
2020年9月,公司与微境生物达成合作协议,在全球范围内就微境生物的四
款在研抗肿瘤小分子药物(XPO1抑制剂、Aurora-A抑制剂、EGFR-exon20抑制剂、第
四代EGFR抑制剂)进行共同开发、生产及商业化。
4、经验丰富且拥有出色技能的高级管理团队
公司的高级管理团队成员都具有生物科技研究领域丰富的工作经验,包括
全球知名研究机构、领先的国际制药公司以及FDA等监管机构。他们拥有涵盖整个药
品开发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出色专业知识,包括创新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
验、监管审批、药物警戒、生产等环节。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
及应对措施。
=========================================================================
免责条款
1、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所提供的信息请以中国证监会指定上市公
司信息披露媒体为准,维赛特财经不对因该资料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引致的盈亏承
担任何责任。
2、在作者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或推荐
的股票没有利害关系,本机构、本人分析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维赛
特财经不对因据此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